a我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0|回复: 1

[风险管理] 2011银行从业考试风险管理第三章考点串讲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23 14:3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网为您提供“银行从业考试《风险管理》考点串讲”,帮助考生抓住重点知识点,加深理解。
第二节 信用风险计量
5.客户信用评级
1.客户信用评级的基本概念
客户信用评级是商业银行对客户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的计量和评价,反映客户违约风险的大小。符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的客户评级必须具有两大功能:一是能够有效区分违约客户,即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违约风险随信用等级的下降而呈加速上升的趋势;二是能够准确量化客户违约风险,即能够估计各信用等级的违约概率,并将估计的违约概率与实际违约频率的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冲刺备考
★2011年银行考试五科包过练习全程辅导
★ 2011年银行从业考试在线免费模拟练习
★ 2011年银行从业考试免费短信提醒订阅
2.客户信用评级的发展
从国际银行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商业银行客户信用评级在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里,大致经历了专家判断法、信用评分法、违约概率模型分析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1)专家判断法
即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是依赖高级信贷人员和信贷专家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丰富经验,运用各种专业性分析工具,在分析评价各种关键要素基础上依据主观判断来综合评定信用风险的分析系统。专家系统在分析信用风险时主要考虑两方面因素。
①与借款人有关的因素:
声誉(Reputation)。
杠杆(Leverage)。
收益波动性(VolatilityofEarnings)。
②与市场有关的因素:
经济周期(Economic Cycie)。
宏观经济政策(Macro—Economy Policy)。
利率水平(LevelofInterestRates)
目前所使用的专家系统,对企业信用分析的5Cs系统使用最为广泛。5Cs系统指:
品德(Character)
资本(Capital)
还款能力(Capacity)
抵押(Collateral)。
经营环境(Condition)。
除5Cs系统外,使用较为广泛的专家系统还有针对企业信用分析的5Ps系统和针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骆驼(CAMEL)分析系统。
5Ps包括:个人因素(Personal Factor)、资金用途因素(Purpose Factor)、还款来源因素(PaymentFactor)、保障因素(ProtectionFactor)、企业前景因素(PerspectiveFactor)。
骆驼(CAMEL)分析系统包括:资本充足性(CapitalAdequacy)、资产质量(Asset Quality)、管理水平(Management)、盈利水平(Earnings)、流动性(Liquidity)。(5点)
专家系统的突出特点在于将信贷专家的经验和判断作为信用分析和决策的主要基础,这种主观性很强的方法、体系带来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对信用风险的评估缺乏—致性。
(2)信用评分法
信用评分模型是一种传统的信用风险量化模型,利用可观察到的借款人特征变量计算出一个数值(得分)来代表债务人的信用风险,并将借款人归类于不同的风险等级。
(3)违约概率模型
违约概率模型分析属于现代信用风险计量方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模型有穆迪的RiskCalc和Credit Monitor、KPMG的风险中性定价模型和死亡率模型
3.法人客户评级模型
(1)Ahman的Z计分模型和ZETA模型
Altman(1968)认为,影响借款人违约概率的因素主要有五个:流动性(Liquidity)、盈利性(Profitability)、杠杆比率(Leverage)、偿债能力(Solvency)和活跃性(Activity)。在对美国公开上市交易的制造业企业借款人的分析中,Altman选择了下面列举的五个财务指标来综合反映上述五大因素,最终得出的Z计分函数,作为违约风险的指标,Z值越高,违约概率越低。
在Ahman提出针对美国上市制造业企业的Z计分模型后,1977年,Altman与Haldeman、Narayanan又提出了第二代Z计分模型——ZETA信用风险分析模型,主要用于公共或私有的非金融类公司,其适应范围更广,对违约概率的计算更精确。ZETA模型将模型考察指标由五个增加到七个。
(2)RiskCalc模型
RiskCalc模型是在传统信用评分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适用于非上市公司的违约概率模型,其核心是通过严格的步骤从客户信息中选择出最能预测违约的一组变量,经过适当变换后运用IoSit/Probit回归技术预测客户的违约概率。
(3)CreditMonitor模型
CreditMonitor模型是在Merton模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适用于上市公司的违约概率模型,其核心在于把企业与银行的借贷关系视为期权买卖关系,借贷关系中的信用风险信息因此隐含在这种期权交易之中,从而通过应用期权定价理论求解出信用风险溢价和相应的违约率,即预期违约频率(ExpectedDefaultFrequency,EDF)。
(4)KPMG风险中性定价模型
KPMG公司将风险中性定价理论运用到贷款或债券的违约概率计算中,由于债券市场可以提供与不同信用等级相对应的风险溢价,根据期望收益相等的风险中性定价原则,每一笔贷款或债券的违约概率就可以相应计算出来。
(5)死亡率模型
死亡率模型是根据贷款或债券的历史违约数据,计算在未来一定持有期内不同信用等级的贷款或债券的违约概率,即死亡率,通常分为边际死亡率(Marginal Mortality Rate,MMR)和累计死亡率(Cumulated Mortality Rate,CMR)。
4.个人客户评分方法
按照国际惯例主要采用基于历史数据统计的评分模型计量个人客户的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在对个人客户进行信用评分时,应针对不同客户群建立具有差异化的信用评分模型,以达到更高的精确度。
个人客户评分按照所采用的统计方法可以分为回归分析、K临近值、神经网络模型等;按照评分的对象可以分为客户水平、产品水平和账户水平,按照评分的目的可以分为风险评分、利润评分、忠诚度评分等;按照评分的阶段则可以分为拓展客户期(信用局评分)、审批客户期(申请评分)和管理客户期(行为评分)。
(1)信用局评分
个人客户通常不会只在一家银行拥有活期账户、贷款、银行卡和其他金融工具,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借助外部市场信息(信用局或专业信用服务公司)才能了解和掌握客户全部的金融资产和信用事项。商业银行可以直接从这些信用机构购买潜在个人客户的基本信用信息和信用评分。
(2)申请评分
申请评分模型通过综合考虑申请者在申请表上所填写的各种信息,例如年龄、职业、学历、收入、住房状况以及申请者在信用局的历史信用信息,对照商业银行类似申请者开户后的信用表现,以评分来预测申请者开户后一定时期内违约概率,通过比较该客户的违约概率和商业银行可以接受的违约底线来作出拒绝或接受的决定。大部分申请评分模型根据客户提供的信息将他们区分为好客户和坏客户。
(3)行为评分
行为评分被用来观察现有客户的行为,以掌握客户及时还款的可信度。商业银行在提供个人信贷产品之后,应当不断收集客户的消费偏好、守信程度、付款能力等方面的信息,动态跟踪客户表现,灵活调整策略以控制风险,挖掘收益,巩固客户忠诚度,增强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实现更好的信用风险、账户管理。
5.客户评级、评分的验证(Validation)
验证是商业银行优化内部评级体系的重要手段,也是监管当局衡量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是否符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要求的重要方式。
6.债项评级
1.债项评级的基本概念
(1)定义
债项评级是对交易本身的特定风险进行计量和评价,反映客户违约后的债项损失大小。特定风险因素包括抵押、优先性、产品类别、地区、行业等。
(2)债项评级与客户评级的关系
一个债务人只能有一个客户评级,而同一债务人的不同交易可能会有不同的债项评级。
(3)损失
客户违约后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债项损失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经济损失,考虑所有相关因素,包括折现率、贷款清收过程中较大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二是会计损失,也就是商业银行的账面损失,包括违约贷款未收回的贷款本金和利息两部分。
(4)违约风险暴露
如果客户已经违约,则违约风险暴露为其违约时的债务账面价值;如果客户尚未违约,则违约风险暴露对于表内项目为债务账面价值,对于表外项目为已提取金额+信用转换系数×已承诺未提取金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3 14:31:03 | 显示全部楼层

2011银行从业考试风险管理第三章考点串讲2

</p>(5)违约损失率
违约损失率(Loss Given Default,LGD)是指给定借款人违约后贷款损失金额占违约风险暴露的比例,其估计公式为损失/违约风险暴露。
2.债项评级的方法
对贷款的债项评级主要是通过计量借款人的违约损失率来实现的。
(1)影响违约损失率的因素
①产品因素。
②公司因素。
③行业因素。
④地区因素。
⑤宏观经济周期因素。
(2)计量违约损失率的方法
①市场价值法。通过市场上类似资产的信用价差(Credit Spread)和违约概率推算违约损失率,其假设前提是市场能及时有效反映债券发行企业的信用风险变化,主要适用于已经在市场上发行并且可交易的大企业、政府、银行债券。
②回收现金流法。根据违约历史清收情况,预测违约贷款在清收过程中的现金流,并计算出LGD,
3.贷款分类与债项评级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通常是指信贷分析和管理人员或监管当局的检查人员,综合能够获得的全部信息并运用最佳判断,根据信贷资产的风险程度对信贷资产质量作出评价。2001年,我国监管当局出台了贷款风险分类的指导原则,把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
①正常: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
②关注: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③次级: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
④可疑: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
⑤损失: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7.组合信用风险计量
1.信用风险组合模型
解析模型。通过一些简化假设,对信贷资产组合给出一个“准确”的解。
仿真模型。用大量仿真实验(情景模拟)所产生的经验分布来近似代替真实分布。
目前国际银行业应用比较广泛的组合模型包括:CreditMetrics模型、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仿真模型)、CreditRisk+模型(解析模型)等。
(1)CreditMetrics模型
CreditMetrics模型本质上是一个VaR模型,目的是为了计算出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一个信用资产组合在持有期限内可能发生的最大损失。CreditMetrics模型的创新之处正是在于解决了计算非交易性资产组合VaR这一难题。
(2)CreditPortfolio View模型
麦肯锡公司提出的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直接将转移概率与宏观因素的关系模型化,然后通过不断加入宏观因素冲击来模拟转移概率的变化,得出模型中的一系列参数值。
一般情况下,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比较适用于投机类型的借款人,因为该类借款人对宏观经济因素的变化更敏感。
(3)Credit Risk+模型
CreditRisk+模型是根据针对火灾险的财险精算原理,对贷款组合违约率进行分析的,并假设在组合中,每笔贷款只有违约和不违约两种状态。
2.组合损失的压力测试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2005年的定义,压力测试是一种风险管理技术,用于评估特定事件或特定金融变量的变化对金融机构财务状况的潜在影响。
压力测试主要具有如下功能:
①为估计商业银行在压力条件下的风险暴露提供方法,并帮助商业银行制定或选择适当的战略转移此类风险(如重组头寸,制定适当的应急计划);
②提高商业银行对其自身风险特征的理解,推动其对风险特征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的监控;
③帮助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确定该商业银行的风险暴露是否与其风险偏好一致;
④作为对主要基于历史数据和假设条件的风险模型的补充;
⑤压力测试帮助量化“尾部”风险(发生异常损失的风险)和重估模型假设(如关于波动性和相关性的假设);
⑥ 评估商业银行在盈利性和资本充足性两方面承受压力的能力。
8.国家风险主权评级
国家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在与非本国居民进行国际经贸与金融往来时,由于别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变化而遭受损失的风险。国家风险不仅包括一个国家政府未能履行其债务所导致的风险(主权风险),也包括主权国家以直接或间接方式影响债务人履行偿债义务的能力和意愿。对国家风险的计量可以通过主权评级来实现。
主权评级指各国直接或间接影响债务人履行其对外偿付义务的能力和意愿的测量与排名。主权评级涉及一国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国防等多方面的问题。
目前,比较通用的主权评级模型是由经济学家坎托和帕克(Cantor&Packer,1996)提出的。
对每一个被讨论的国家,主权风险分析必须是动态的,并且与变化的全球环境相适应,解释主权评级的模型也同样如此。主权评级比银行、公司评级都要困难,对于现在的主权评级方法而言,政治经济学的技巧比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方法还要重要。
9.《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的信用风险量化
巴塞尔委员会是十国集团银行监管当局共同组成的国际性银行监管组织。1988年,该委员会制定了著名的《巴塞尔资本协议》,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对信用风险计提8%的资本。
2004年6月正式发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明确最低资本充足率覆盖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三大主要风险来源,而且对信用风险的计量提出了标准法、内部评级法初级法、内部评级法高级法三种方法。
信用风险评级分为外部评级和内部评级。外部评级是专业评级机构对特定债务人的偿债能力和意愿的整体评估,主要依靠专家定性分析,评级对象主要是政府或大企业;内部评级是商业银行根据内部数据和标准(侧重于定量分析),对客户的信用风险及债项的交易风险进行评价,并据以估计违约概率及违约损失率,作为信用评级和分类管理的标准。
巴塞尔委员会针对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不同,提出了信用风险计量的两大类方法:
1.标准法
了解标准法下的信用风险计量框架(3个方面)。
2.内部评级法
内部评级法要求商业银行建立健全的内部评级体系,自行预测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违约风险暴露(EAD)、期限(M)等信用风险因素,并根据权重公式计算每笔债项的信用风险资本要求(K)。
内部评级法(1RB)与内部评级体系(Internal RatingSystem,IRS)很容易被混淆。内部评级法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出的用于外部监管的计算资本充足率的方法,各国商业银行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实施;内部评级体系是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平台,它包括作为硬件的内部评级系统和作为软件的配套管理制度。
相关推荐:
2011年银行从业考试风险管理经典训练题(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oexam.Com ( 湘ICP备18023104号 )

GMT+8, 2024-5-14 14:29 , Processed in 0.25722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