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我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回复: 0

[考试辅导] 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辅导:麻疹的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治疗及预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18 22:3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麻疹是麻疹病毒所致的儿童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麻疹黏膜斑(斑)及全身斑丘疹为特征。我国早已广泛应用减毒活疫苗预防麻疹,使其发病率明显下降。
  (一)病因
  麻疹病毒属副黏病毒科,麻疹的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患者和亚临床型带病毒者。患儿自出疹前5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如合并肺炎,传染性可延长至出疹后10天。病毒存在于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等分泌物中,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由飞沫传播。
  (二)临床表现
  1.典型麻疹:可分以下4期:
  (1)潜伏期:大多数为6~18天(平均10天)。潜伏期末可有低热、全身不适。
  (2)前驱期:一般为3~4日。特点如下
  1)中度以上发热,无一定热型。
  2)上呼吸道炎表现为咳嗽、流涕、喷嚏、咽部充血等,眼部炎症引起眼硷水肿、结膜充血、眼泪增多及畏光是本病的特点。
  3)麻疹黏膜斑(Koplik斑),发疹前24~48小时出现,开始仅在对着下臼齿相对应的颊黏膜上,白色斑点直径1mm,外有红晕环绕,可累及整个黏膜及唇部黏膜,在皮疹出现后l~2天迅速消失。
  4)偶见皮疹、红斑。
  (3)出疹期: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皮疹开始见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逐渐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2~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开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为淡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大部分皮疹压之褪色,继而色加深呈暗红,但亦有出现淤点者。病情严重者皮疹常融合,皮肤水肿,面部水肿变形。皮疹发作时体温升高、全身不适及各种发炎症状也达极点。
  (4)恢复期:出疹3~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消退顺序与出疹顺序相同。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10天痊愈。
  2.非典型麻疹
  (1)轻型麻疹:见于有一定免疫力的患儿,常无麻疹黏膜斑,皮疹稀疏、色淡,疹退后无色素沉着或脱屑。
  (2)重症麻疹:见于体弱多病、免疫力低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下或护理不当继发严重感染者。中毒症状重,伴惊厥,昏迷。皮疹密集融合,呈紫蓝色者,常有黏膜出血,称为黑麻疹。也可表现为麻疹少、色暗淡,皮疹不易出透或突然皮疹骤退。此型患儿易发生并发症,死亡率极高。
  (3)异型麻疹(非典型麻疹综合征):主要见于接种过麻疹灭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再次感染麻疹者。此型无麻疹黏膜斑,出疹期皮疹不典型,如皮疹出现的顺序与正常相反。本病少见。
  (4)无皮疹型麻疹:主要见于用免疫抑制剂的患儿,或体内尚有母传抗体的婴儿,或近期接受过被动免疫者。整个病程无皮疹。
  (三)并发症
  1.呼吸道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
  2.心肌炎。
  3.神经系统麻疹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4.结核病恶化。
  5.营养不良与维生素A缺乏症。
  (四)治疗
  无特殊治疗,治疗原则是:加强护理,对症治疗,预防感染。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安静,房间内保持适当温度及湿度,避免强光刺激;给予容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多喝温开水,保持皮肤、眼、鼻及口腔清洁。
  2.对症治疗:若体温>40℃伴有惊厥或过去有热惊厥史者可适当降温,可适当镇静、镇咳,对并发症相应处理。
  (五)预防
  预防麻疹的关键措施是对易感者接种麻疹疫苗,以提高其免疫力。
  1.控制传染源:早期发现患者,早期隔离,一般患者隔离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延长至10天。接触麻疹易感者检疫观察3周,并给与被动免疫。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1)主动免疫:采用麻疹减毒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疫苗接种,初种年龄国内规定为生后8个月,7岁时复种1次。
  (2)被动免疫:接触麻疹5天内立即给予免疫血清球蛋白0.25mg/kg,可预防麻疹:如用量不足或接触麻疹后第5~9日使用,仅可减轻症状。
  4.开展麻疹病毒基因变异的监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oexam.Com ( 湘ICP备18023104号 )

GMT+8, 2024-6-17 19:14 , Processed in 0.19780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