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我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5|回复: 0

[考试辅导] 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辅导:反馈中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18 22:4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突触的概念
  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发生功能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
  分类:按接触部位不同
  轴突-胞体突触、轴突-树突突触、轴突-轴突突触、
  按功能不同:兴奋性轴突、抑制性轴突
  突触结构:
  突触前膜(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前神经元突触小体的膜,7.5nm
  突触间隙:前膜和后膜的间隙,20-40nm
  突触后膜:突触后神经元胞体或突起上相对应于突出前膜的膜, 7.5nm
  在突触小体内的轴浆内含有较多的线粒体和大量囊泡,直径20-80nm,内含高浓度神经递质,不同神经元的囊泡大小形态不同,递质也不同。
  2.突触的传递过程
  突触传递:突触前神经元的活动--突触--突触后神经元活动
  突触传递类似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信息传递
  包括“电—化学—电”三个环节
  经典突触的传递过程:
  当突触前神经元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去极化-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对Ca2+通透性增强-Ca2+进入末梢,引起突触前膜以出胞方式释放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特异受体/化学门控式通道—离子通道通透性改变—离子进入--突触后电位-总和效应-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Ca2+作用:降低轴浆粘度,利于突触小泡位移;消除突触前膜内侧负电位,促进神经递质释放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前膜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对应受体结合--后膜对Na+和K+的通透性增大(尤其Na+)--Na+ /K+内流--使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EPSP总和达到阈值,可产生扩布性兴奋(动作电位)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对应受体结合--后膜对Cl-和 K+通透性增大(尤其Cl-)--Cl-内流--使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IPSP总和结果--使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oexam.Com ( 湘ICP备18023104号 )

GMT+8, 2024-11-17 01:33 , Processed in 0.28194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