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我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4|回复: 0

[复习指导] 2011年中医助理医师考试指导:健脾祛痰治疗眩晕30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19 12:33: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30例均为门诊患者,男19例,女11例,年龄26~65岁,病程1~15年,高血压病6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1例,颈椎病5例,脑动脉硬化2例,高脂血症6例。全部病例的中医诊断以中医内科五版教材的眩晕为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视物旋转,如坐车船,或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兼见头重如蒙,苔白腻,脉濡滑。临床分型为痰浊中阻型。
  1.2治疗方法白术30g,天麻15g,半夏10g,茯苓10g,泽泻10g,木香10g,砂仁6g,炒扁豆15g,苡仁10g,橘红10g.随证加减:若兼气血不足,加熟地20g,当归20g,阿胶10g,若兼肝肾亏虚,加枣皮10g,枸杞子6g,上方水煎服,取汁300ml,分3次口服,7剂为1个疗程。
  1.3疗效判定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实施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眩晕病的疗效判定标准。治愈:症状、体征及有关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好转:症状、体征减轻,实验室检查有所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
  2结果
  痊愈13例,占43.3%;好转12例,占40.0%;无效5例,占16.7%;总有效率为83.3%.
  3典型病例
  患者,男,58岁,有眩晕病史10余年。2004年5月3日因间断头昏10天就诊,症见:头晕目眩,胸闷泛恶,周身困重,昏昏欲睡,转动头部则眩晕加重,食少多寐,舌淡苔白腻,脉濡滑。颈椎X线片提示:C4~5骨质增生。中医辨证属痰浊中阻,上扰清窍。治以燥湿祛痰,健脾和胃,以前方加减治疗,方药为:白术30g,天麻15g,半夏10g,茯苓10g,泽泻10g,木香10g,砂仁6g,炒扁豆15g,苡仁10g,橘红10g,钩藤30g,上方水煎服,取汁300ml,分3次口服,药进三剂,眩晕大减,再服七剂,症状消失,随访6个月未发。
  4讨论
  引起眩晕的原因比较多,临床上多见于颈椎病、美尼尔综合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高血压、高脂血症等。中医理论认为,本病的发生属于虚证者多,如阴虚则易肝风内动,血少则脑失所养,精亏则髓海不足,均易导致眩晕。但笔者在临床上发现,由于痰浊壅遏而形成的眩晕也不少。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过食肥甘厚味,运动减少,导致脾失健运,痰浊中阻,气机失调,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起眩晕。《丹溪心法。头眩》:“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又有火痰者。”如故本方以健脾和胃为主,重用白术,辅以苡仁,炒扁豆健脾祛痰湿,木香,砂仁芳香和胃,天麻息风止眩,半夏燥湿化痰和胃,《医学心语。眩晕门》曰:“有湿痰壅遏者,书云:头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能除是也”。泽泻通利水道,兼祛痰化饮,橘红行气化痰,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和胃、祛痰止眩之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oexam.Com ( 湘ICP备18023104号 )

GMT+8, 2024-6-3 04:26 , Processed in 0.18236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