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我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0|回复: 0

[复习指导] 2010年口腔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口腔白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19 20:3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指仅仅发生在粘膜上的白色或灰白色角化斑块,口腔粘膜上的这种不能被擦掉的斑块,在临床和组织病理学上又不能列入其他疾病分类之中者,是一种常见的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属癌前病变,但不包括吸烟等局部刺激因素去除后可以消退的白色角化症。口腔各部粘膜均可发生,但以颊、舌部最多。
  (一)病因
  局部刺激因素:吸烟是常见的原因,白斑患者有吸烟习惯的占80%~90%,且发病部位多与烟的刺激部位一致。其他:咀嚼槟榔、酒、醋、辣、烫、不良修复体、残冠、残根等刺激也能引起白斑。
  在全身因素中,病毒、白色念珠菌感染,缺铁性贫血、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梅毒以及射线、口干症等均同白斑具有密切关系。患者以中老年较多,男性多予女性(男:女=13.5:1)。
  (二)临床表现
  可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分为均质型和非均质型,非均质型又可分为疣状型、溃疡型和颗粒型。
  1.均质型? 口腔粘膜上出现白色或灰白色的均质较硬的斑块,质地紧密,损害形态与面积不等,轻度隆起或高低不平。表面呈皱纸状,或出现细小裂纹。无自觉症状,或有发湿感。
  2.颗粒型? 亦称颗粒一结节状白斑,口角区粘膜多见。损害常如三角形,底边位于口角;损害的色泽为红白间杂,红色区域为萎缩的赤斑;赤斑表面"点缀"着结节样或颗粒状白斑。同义名有:结节一颗粒状白斑或颗粒赤斑或非均质型赤斑等。本型白斑多数可发现白色念珠菌感染。
  3.疣状型 损害隆起,表面高低不平,伴有乳头状或毛刺状突起,触诊微硬。除位于牙龈或上腭外,基底无明显硬结,损害区粗糙感明显,通常因溃疡形成而发生疼痛。
  4.溃疡型 以上各型在发生溃疡时均可冠以"溃疡型".溃疡实质上是癌前损害已有了进一步发展的标志;其次,各型的临床诊断必须得到病理检查的验证,以作为进一步选择治疗方法的依据。
  (三)鉴别诊断
  1.白色水肿 中年以上男性较女性多见,面颊部丰满者发生的可能性更多。白色水肿少自觉症状,故极少因此而就诊,原因:正常粘膜变异。也可能与烟、酒、烫食刺激有关,双侧颊粘膜呈半透明苍白色,状似手指在水中浸泡过度后的皮肤。白色水肿一般不需治疗。
  2.白皱病? 又称为白色海绵状斑痣,本病在出生时已经存在,但不明显,至青春期开始迅速发展,并逐渐保持稳定状态,但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加重。白皱病是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口服维甲酸疗效显著。
  (四)诊断
  白斑的好发部位是颊、舌背、舌腹、唇、腭、口底、牙龈等部位。某些类型具有比较特定的部位:颗粒状白斑多见于口角区颊粘膜;皱纸状白斑多见于口底舌腹;疣状白斑多见于牙龈。白斑发病部位与白色角化病的好发区域不同,而且在形态和质地上也无共同之处。
  (五)治疗
  1.首要的措施是除去刺激因素。严禁用苛性药物如酚类,硝酸银等处理白斑。
  2.在确认已经纠正吸烟等有害习惯后而损害尚未消失者,可考虑选用药物治疗,并进一步寻找致病因素。
  3.口服维生素A, 0.2%维甲酸溶液适用于局部涂布,不适用于伴有充血、糜烂损害。
  4.可长期使鱼肝油涂擦白斑,在保守治疗期间应密切随访。
  5.经久不愈,治疗后不消退者,白斑区发现皲裂、溃疡或基底变硬、表面增厚显著时,或已证明具有癌前改变的损害,应及早予以手术切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oexam.Com ( 湘ICP备18023104号 )

GMT+8, 2024-6-29 14:34 , Processed in 0.19749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