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我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8|回复: 0

[口腔医师实践技] 2010年口腔医师实践技能考试辅导:白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20 09:4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四、白? 斑
  [概述]
  白斑是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或灰白色角化性斑块状损害,在临床上和病理上不具有其他任何可定义的损害特征,也不包括局部刺激引起的白色角化症。白斑是一种癌前病变,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吸烟,嚼槟榔,酒、酸辣及过热刺激,牙源性刺激,白色念珠菌感染等局部因素有关;全身因素可能与遗传、免疫、缺铁性贫血、维生素缺乏及局部微循环障碍有关。白斑临床上常分为均质型白斑、颗粒状白斑、疣状白斑及溃疡型白斑四种类型。
  [诊断要点]
  白斑的诊断需在完全去除各种局部刺激因素,至少观察4周后,经临床检查白色斑块不消失或未明显缩小者,才能初步确立。同时,还需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并根据其上皮细胞的不典型性及异常增生的存在,判断白斑的预后。有人认为只有存在上皮细胞异常增生者才能诊断白斑。
  1.均质型白斑
  (1)为发生于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或灰白色的较硬的斑块,稍隆起于黏膜表面,质地致密,损害形态大小不一,但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舌腹或口底的病损表面也可呈皱纸状。
  (2)白色斑块受牵拉时,患处会出现红纹将病变组织分成小斑块。
  (3)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或感觉局部发厚、粗糙等。
  2.颗粒状白斑
  (1)多见于颊部口角区黏膜,又称结节一颗粒状白斑。
  (2)损害表面红、白相间,红色区域为萎缩性红斑;红斑表面有许多白色小颗粒或结节突起,常伴有糜烂,刺激痛。
  (3)本型白斑多可查到白色念珠菌感染。
  3.疣状白斑
  (1)损害呈乳白色突起,表面高低不平呈乳头状或毛刺状,基底稍硬,触诊稍硬。
  (2)好发于牙槽嵴、唇、上腭、口底;患处粗糙感明显,常因溃疡而发生疼痛。
  4.溃疡型白斑
  (1)上述三型白斑发生溃疡时均称为溃疡型白斑。
  (2)患处有假膜、渗血、白色斑块等多种损害混杂出现。
  (3)患者可有反复发作史及疼痛症状。注意,溃疡型白斑癌变的可能性更大。
  [鉴别诊断及其依据]
  1.白色角化症? 因长期受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而引起的白色角化斑块。临床表现为灰白色、浅白色或白色的边界不清的斑块或斑片,不高于或微高于黏膜表面,平滑柔软而无自觉症状。最具鉴别意义的是,上述刺激因素去除后,病损逐渐变薄,最后可完全消退。
  2.白色水肿? 本病好发于中年以上患者的前磨牙及磨牙的咬合线处,患处黏膜水肿呈一透明的灰白色的“面纱样”膜,表面光滑,质地柔软,界限不清,可以部分刮去,但在晚期表面粗糙有皱纹。组织学检查可见棘细胞水肿,棘细胞层增厚。
  3.白色海绵状斑痣? 为一原因不明的遗传性疾病,患处为特殊的珠光色或灰白色黏膜损害,呈皱襞状,海绵状或鳞片状;病损处具有正常口腔黏膜的柔性和弹性,不像白斑那样发硬粗糙。本病可发生于口腔黏膜各部位,颊黏膜多见;亦可发生于鼻腔、肛门和外阴部。
  4.迷脂症? 是皮脂腺异位错生在唇、颊黏膜上所形成的一种无主观症状的疾病。患者唇、颊部黏膜上有针头大小的孤立或聚集成簇的淡黄色或淡白色的斑点,看似丘疹,但触之无明显高出,柔软、弹性正常。舌舔有颗粒感,一般无自觉症状。
  5.扁平苔藓? 病损多表现为白色或乳白色的条纹,一般易于与白斑鉴别。但斑片状扁平苔藓与白斑有时难以鉴别,组织活检、病理学检查是区分白斑和扁平苔藓的根本方法。扁平苔藓常表现为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固有层密集淋巴细胞浸润,以及嗜酸小体的存在等。
  [治疗原则]
  控制病变、癌变,使过度增生、形态异常的上皮细胞逆转,恢复正常的组织形态。
  1.去除刺激因素? 如戒烟、禁酒,少吃烫、辣食物,去除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等。
  2.早期预防? 开展卫生宣教和流行病学调查,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凡有癌变倾向者,应定期复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oexam.Com ( 湘ICP备18023104号 )

GMT+8, 2024-5-31 01:51 , Processed in 0.65528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