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我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4|回复: 0

[针灸推拿] 针灸推拿之经络指导:循经传感探经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20 12:5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经络问题进行了不懈地探索,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古人所说的经络是否真实存在。当时,有人认为古人所说的经络就是现代解剖学中的血管,并不存在一套独立的经络系统。另一方面,国外有人声称发现了经络的实体,结果被我国学者证明是一种假象。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在针刺中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人接受针刺治疗时,会产生一种沿经脉路线移动的感觉。后来正式命名这一现象为循经感传现象,能产生这一现象的人称为“经络敏感人”,但这类人只占人群中的很小一部分。循经感传现象的发现,扭转了人们认为经络就是血管的观点,因为血管显然无法形成这种感觉循经移动的现象。另外,人们还发现循经脉路线的皮肤电阻较低,这些现象为验证经络的客观存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到了七十年代,人们对循经感传现象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循经感传的一些奇异特性:●速度较慢,为每秒厘米量级。
  ●可被机械压迫和注射生理盐水及冷冻降温所阻断。
  ●可出现回流和乏感传。
  ●可绕过疤痕组织及通过局部麻醉区,可趋向病灶。
  ●循经感传的路线上有时出现血管扩张、轻度水肿并可测出肌电发放。
  ●发现部分截肢病人在截肢部位出现幻经络感传。
  这些现象使人们对经络的认识走向复杂化,因为单纯的神经传递或血液流动均无法解释上述特点。不过,由于循经感传的这些特性主要依赖病人的主观感觉和描述,其真实性要打一定折扣,故而同期进行的一些可见经络现象和经络客观检测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其中包括刺激穴位时循经出现的皮肤过敏、色素带,沿经检测到微小声波(循经声发射)、隐性循经感传(一种90%以上人都存在的经络敏感现象),以及其他一些循经物理特性。
  八十年代中期,经络的研究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诞生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经络课题,即“七五”国家攻关课题——“十四经循经路线的客观检测”。这时,科学家们已不满足于通过主观感知等简单的手段说明经络的存在,而是试图通过更科学的手段证明经脉路线的客观存在。这期间的最重要发现莫过于用γ照相机拍摄到同位素循经脉路线运动的轨迹。使用生物物理学手段对经络进行研究成为经络研究的一大特点,研究者先后发现经脉路线上具有低电阻、高声振动和较好的声光热传导以及同位素迁移等物理学特性。这些工作被总结在一部重要经络研究著作——《针灸经络生物物理》之中,它是客观证实经络存在的一个里程碑。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又先后进行了“八五”和“九五”两个国家级经络攀登计划项目,研究从现象逐渐深入到本质,课题围绕着循经感传的机理、经脉脏腑相关和经脉线的理化特性三个方面展开,形成了若干个假说:
????? ●神经论:认为循经感传是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的结果。
  ●体液论:认为中医经络中的气血指人体中的各种体液,经络是体液运行的通道,体液运动刺激神经产生循经感传。
  ●能量论:认为经络是某种物理能量与信息的传输渠道。
  ●自身调节论:认为经络是以西医"三调节"之一的"自身调节"为第一主要机制的理论,以及相应的"自身调节-体液调节-神经调节"大统一的分形经络(邓氏理论)。
  ●细胞群(细胞社会学)论:细胞充填,粗糙,不光滑,非管的细胞群的"自身调节"经络。
  ●分形论:1996年邓宇等提出的"分形经络(分维经络)",及同年张声闳提出"间隙维"(出错)经络。"间隙维"与"分形维"有本质实质性区别。
  ●间隙论:张声闳等的间隙维经络认为,经络在0.3维,暨0.3间隙维经络。分形维是2.7维(有疑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oexam.Com ( 湘ICP备18023104号 )

GMT+8, 2024-5-30 21:07 , Processed in 0.21065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