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我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3|回复: 0

[中医内科] 中医内科指导:中医如何治疗消渴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20 13:2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消渴是以口渴引饮,多食而消瘦,小便数量多,或小便混浊,或有甜味为特征。消渴包含两种含义。如《伤寒论》中的消渴,是指渴欲饮水的症状而言。《金要》中的消渴,是指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证的消渴病,亦即是本篇所要讨论的内容。
  消渴之名,始于《内经》。首先谓:“二阳结谓之消”,并提出“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以及“胃热则消谷,谷消故善饥”的道理。同时认为他的发病因素,是与体质的肥胖和过食甘肥有关;并根据本病的发病原因及临床证候的不同,而有消渴,消瘅,膈消,肺消,消中等名称。
  历代医书,对本病论述甚详。如《外台秘要》引《古今录验》说: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有脂似麸片者,皆消渴也。“《卫生宝鉴》说:”夫消渴者,……小便频数,其色如浓油,上有浮膜,味甘甜如蜜。“已把消渴的特征,描写出来。
  古代文献对于消渴往往兵法痈疽的记载很多,如《诸病源候论》说:“其病多发痈疽。”《千金要方》说:消渴之人愈与末愈,常须虑有大痈。“这和我们今天在临证是遇到的消渴病人,往往出现多发性疮疖,是完全符合的,后世各家,又根据消渴的多饮,多食,多尿的三个主证,区分为上,中,下三消。以口渴多饮为上消,多食善饥饿的为中消,多尿如脂的为下消。根据历代医家的论述,结合临床实践,应以三多证状的那轻那重,作为辨证施治的标志。总之,虽有上,中,下三消之分,但其病候性质则一,军与肺胃肾有密切的关系。正如《圣济总录》说:”原其本为一,推其标有三。“
  本病由于阳明热盛蕴结化燥,消烁肺胃的津液,或肾燥精虚所致。在治疗上,上消以清热润肺,生津止渴,中消以清胃养阴,下消以滋阴补肾。为基本的原则。
  辨证论治
  消渴虽有上,中,下三消之分,肺热,胃热,肾虚之别,实际上三多证状往往同时存在,仅表现程度上有轻重的不同。或有明显的多饮,而其他二者不甚显著;或以食多为主,其他两者为次;或多尿为重,其他二者较轻。由于三消证状各有偏重,古后后冠以上,中,下三消名称,作为辨证的标志。程中龄认为:“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消,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深得治消渴之大旨矣。”故根据三消的辨证与治法,叙述如下:
  一.上消:
1.主证: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大便如常,小便频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2.治法: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3.方药:宜消渴方加味
  二.中消:
1.主证:消谷善饥,形体消瘦,大便秘结,舌苔黄燥。脉象滑食有力。
  2.治法:宜清胃泻火,佐以养阴保津之品
  3.方药:调胃承气汤加味
  三.下消
  (1)阴虚
  1.主证:小便频数量多,尿如脂膏,或尿甜,口赶舌红,脉象沉细而数。
  2.治法:宜滋阴固肾为主。
  3.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味。
  (2)阴阳两虚
  1.主证:小便频数量多,或饮一便一,尿如脂膏,面色黎黑,阳事不举,耳输焦干,舌淡苔白,脉象沉细无力。
  2.治法:温阳滋肾。
  3.方药:《金贵》肾气丸。补气血用《三因》鹿茸丸
  本病除了药物治疗以外,还要使患者精神安静,要避免过度的紧张,防止情绪的波动,化火伤阴;更应节制欲念,以恢复肾之精气。控制饮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oexam.Com ( 湘ICP备18023104号 )

GMT+8, 2024-11-14 15:27 , Processed in 0.17674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