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我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5|回复: 0

[中医诊断] 中医诊断:脉诊简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20 13:38: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脉诊是我国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过程中逐步积累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诊断方法。西汉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可以说扁鹊是我国运用脉诊方法诊断疾病的第一个代表人物。《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也记载了太仓公淳于意的诊脉经验和医案,他认为人所患疾病非常复杂,通过查脉可以起到“衡度量、立规矩、悬权衡、案绳墨”的作用。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已有关于脉象理论和切脉方法的论述。关于诊脉的部位,已有“三部九候法”、“遍诊法”、人迎与寸口,寸口与尺肤互相参合等多种方法。医学教育网整理书中记载了多种脉象,并且对“平脉”、“病脉”和“真脏脉”等脉象的形态、临床意义等均有比较明确的论述,对生活起居、气候环境、时令季节和昼夜变化等因素对脉象的影响,也作了概述。
  《难经》首先提出诊脉“独取寸口”的方法,并且首先论述了寸口诊脉的三部九候。
  东汉医家张仲景创造性地总结了汉代以前的临床经验写成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他的诊脉的方法并不局限于“寸口”,还常诊察趺阳、太溪脉,合称为仲景三部脉法。医学教育网整理他还通过观察脉象来推测肾气盛衰和胃气存亡,对判断病情和预后提供比较可靠的证据。同时将各种脉象分为阴和阳两大类。
  西晋医家王叔和所撰的《脉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脉学专著。该书肯定了《难经》诊脉“独取寸口”的方法,并大力予以推广;书中提出了廿四种脉象;医学教育网整理并对寸口脉的部位以及脏腑在寸口上分布问题也作了比较明确的说明。其中记载的:“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的观点,至今在临床上被广泛采纳应用。
  到宋代崔嘉彦编著《脉诀》,用歌诀的形式阐述脉理和脉象形态。由于该书中内容要而不繁,文字通俗易懂,易诵易记,所以流传更广。
  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濒湖脉学》。总结了历代诸家的脉学理论,结合他自己的临床心得,将脉象分为27种,对各种脉的特征作了形象生动的描述或比喻,简明易懂,深入浅出,易读易记,便于应用。
  李士材的《诊家正眼》在《濒湖脉学》的基础上增加“疾脉”成为现今的28种脉象。
  此外有关脉学的著作还有《医宗金鉴》、《四诊抉微》、《三指禅》、《脉诀汇编》、《脉理求真》等,这些书籍均是研究脉诊的重要资料。
  自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对于脉学的理论、诊脉方法、临床诊断和实验研究等方面均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较快的进展。研究中对常见脉象的特征通过数学方程、力学模型或模示图的形式加以表述,从而对脉象形成的机理以及生理病理意义方面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oexam.Com ( 湘ICP备18023104号 )

GMT+8, 2024-11-15 10:35 , Processed in 0.14780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