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我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6|回复: 0

[中医诊断] 中医诊断:病因及辩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20 13:3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六淫六淫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因素。在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的六种气候变化,称为“六气”,六气的正常运行变化,有利于万物的生长变化,但如果六气太过或不及,则气候反常,在人体抵抗力低下时,就能成为致病因素,则称“六淫”或“六邪”。
  六淫病邪均由外而入,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如春季多风病、冬季多寒病,秋季多燥病,夏季及高温作业中暑、居住潮湿易感湿邪等。
  六淫可单独作用机体而致病,也可二、三种邪气同时侵袭人体致病,如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湿热黄疸,风寒湿痹等,且可互相转化,如风寒不解入里化热;热邪不解耗伤津液可化燥;热极生风等。侯
  中医除指六淫为病因外,也将六气的特征与该病症状联系起来认识而形成病证名称,即风证、寒证、湿证、火证、燥证……等。些病证与六淫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如风邪侵袭引起外感风寒,但有的并不要外感疾病而有类似风寒湿燥火的证候,如风疹块,临床表现起病急,消退快、瘙痒等,与风的“善行而数变”的特点相似,一般多认为是由风邪所致,由于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也可产生与外感六淫所具有的某些类似的性质和证候特点,中医为区别外感六淫称之为内风、内寒、内燥、内火、内湿等。以下所讨论的以外感六淫为主,包括致病因素的特点和与病因相关的证候。
  (一)风及风证
  风为春天的主气,故风病多见于春天,但四时之风均可致病。风邪引起的病很多,不仅可单独致病,如伤风,还常和他邪合并而致病如风寒、风湿、风燥、风热等,故风有“百病之长之称”。
  1.风的性质和特点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阳邪有向上向外的特点,阳易伤上,具有阳热散发的作用,故易侵犯人体肌表部位,使皮毛腠理开泄,而有卫气不固、汗出恶风等症状,即所谓“风伤卫”。
  (2)风性轻扬:风邪多侵犯人体头面等上部而产生头痛等证状。《素问。太阴阳阴论》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3)风性善行而数变:风病具有病位游走不定、变幻无常,变化多而迅速,如游走性关节痛,皮肤瘙痒、 漫无定处、此起彼伏之风疹等。
  (4)风性主动:动即动摇不定,凡眩晕、振颤、抽搐、角弓反张等动的症状,都属风证,《素问。阴性应象大论》说:“风胜则动”。
  2.常见的风证:有外风和内风之分
  (1)外风:风邪侵及人体肌表、经络等所致。
  ①伤风:恶风、头痛、鼻塞、有汗、发热或不发热,苔薄白、脉浮缓。治宜辛散风邪(解表祛风)。
  ②风痹:肌肉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又称“行痹”。治宜祛风通络。
  ③风疹块:肌肤原有湿或胃肠有湿热,又外感风邪,使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湿热郁于皮肤腠理之间,形成风疹块,奇痒,时发时消,此起彼伏,治宜祛风止痒。
  (2)内风;主要症状为眩晕、麻木、震颤、抽搐等,症状变化大,且具动摇的特点,故也称“风主”。可因外感发展,由表入里引起,也可因内脏病变或功能失调引起,如热极生风,肝阳化风,阴虚动风及血虚生风等。
  (二)寒及寒证
  寒是冬季的主气,故寒病多见于冬天,但其他季节亦可见,外寒是导致人体发病的寒邪,伤于肌表为“伤寒”,直中脏腑为“中寒”,也可与他邪合并致病为风寒、寒湿等,内寒是脏腑阳气不足,主要是肾阳不足所致。
  1.寒的性质和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如寒邪外束,卫阳受损出现恶寒,寒邪中里伤阳而出现各脏腑寒象、身寒肢冷,呕吐清水,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痰涎稀薄等。
  (2)寒性凝滞主痛:寒使机体气血凝滞、运行不畅,因而疼痛,如外感寒邪周身疼痛;寒中胃肠则脘腹疼痛:侵犯骨节则骨节疼痛。
  (3)寒性收引:寒在皮毛腠理,则毛窍收缩、卫阳郁闭出现恶寒、无汗、寒客血脉则血脉收缩而显紧脉;寒在筋骨、经络,则筋脉拘急、关节屈伸不利。
  (4)寒邪由表入里易于化热:寒邪使腠理闭寒,阳不能泄,阳气内闭而化热,或邪正相争,阳盛于外;或邪传阳明。入里化热。
  2.常见的寒证
  (1)外寒:寒邪由外侵入机体而致病。
  ①伤寒:外感寒邪,客于肌表,营卫运行不畅,腠理闭阻,恶寒,发热,无汗,头项强痛、身痛、苔白、脉浮紧。治宜辛温解表。
  ②  寒痹:寒邪伤络或筋骨、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四肢拘急,屈伸不利,得热痛减,遇寒加剧,治宜温经散寒。
  ③中寒:寒邪直接伤里,腹痛腹泻、肠鸣、呕吐清水,或战慄身凉,四肢冷,脉伏,治宜温中散寒。
  (2)内寒;:阳气虚弱后各脏腑功能低下,衰退出现阳虚里证,畏寒肢冷,气短、唇青、腹胀便溏。纳差,腰脊冷痛,小便频数,男子阳萎,女子带下清稀。
  (三)暑及暑证
  暑为夏天的主气,与火、热有共性,均属阳邪,但暑邪引起的暑病有季节性或多在烈日、高温环境下发病,且无内暑。
  1.暑的性质和特点
  (1)暑为阳邪,其性为热:感暑而病表现高热、口渴、脉洪等一源火热征象。
  (2)暑气升散,耗气伤津:升散则腠理开,汗出而易伤津、耗气,津伤则口渴,心烦、尿短,气伤则倦怠无力,甚至卒然晕倒。
  (3)暑多挟湿:暑天多雨、潮湿,且因炎热而食生冷,易伤脾胃,脾失健运,湿从内生,故暑病易挟湿,有四肢困倦,食欲不振,胸闷,恶心呕吐,腹泻等表现。
  2.常见的暑证:
  (1)伤暑:身热,多汗,头痛无力,气少倦怠,恶心、胸闷、口渴喜饮,脉虚数,治宜解表清暑。
  (2)中暑:突然发病、头晕痛,恶心呕吐,身热,,烦躁,无汗,多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手足厥冷,脉大而虚,或虚而数。治则:急用芳香开窍,醒后用甘寒清热。
  (四)湿及湿证:
  湿为夏月之主气,故长夏多湿病。外湿与季节气候环境有关,如阴雨连绵,或久居雾露潮湿之地,或涉水淋雨,水上作业等均易感受湿邪。内湿是由于脾失健运,水液运化障碍,湿自内生,一般外湿引起肌表经络之病,内湿易引起脏腑之病。
  1.湿的性质和特点
  (1)湿为阴邪,遏伤阳气,阻碍气机,引起脾胃气机不畅,致脘腹胀满,食欲不振等。
  (2)湿性重浊:头重如裹,身体沉重困乏,四肢重而不举的表现或秽浊不清的白带、白浊、湿疹、疮疡流水等均属湿证。
  (3)湿性粘滞:湿邪致病常起病缓慢,病后缠绵留着不易除去,病程较长。
  2.常见的湿证
  (1)外湿:
  ①  伤湿:湿邪致伤表,即表湿证。恶寒发热,头重身重,因倦乏力,胸闷,口不渴,苔白滑,脉浮缓,治宜解表胜湿。
  ②湿痹:也称着痹。湿犯经络,关节酸痛沉重,甚则难以转侧或肿胀,治宜祛湿通络。
  (2)内湿:多由脾失健运引起,湿阻气机。在上焦胸闷,恶心,口淡、口粘乏味,不思饮食,渴而不欲饮,治宜芳香化湿;在中焦脘腹痞闷,饮食不化,肢体困重,尿少,苔厚腻,治宜苦温燥温;在下焦则足肿、淋浊、带下、尿少,便糖,治宜淡渗利湿。
  (五)燥及燥证
  燥是秋天的主气,故燥病多见于秋天。外燥与气候环境有关,内燥则是由于体内精血减少,或过多用温燥药物或食物,或热性病后期,或汗、吐、下后所致。
  1.燥的性质和特点
  (1)燥性干燥,伤津耗液,故燥病常有口干鼻燥,皮肤干裂,毛发不荣,干咳、便干、尿少等表现。
  (2)燥邪易伤肺胃:因肺主津液的输市,主呼吸,燥邪必先犯肺,胃为水谷之海,喜润而恶燥。
  2.常见的燥病:
  (1)外燥:有温燥与凉燥之分:
  ①温燥:燥有偏热,风热感冒兼有肺燥伤津。发热,恶寒、口渴,目赤,咽痛,咳痰不爽带血丝,尿短赤,苔薄黄而干,治宜辛凉透表润燥。
  ②凉燥:燥而偏寒,秋天或气候干燥时的风寒感冒,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口干咽燥,咳嗽少炎或无痰,苔薄白而干。治宜宣肺解表。
  (2)内燥:吐泻汗下过甚,或热病久而伤津或久病致精血耗伤均可形成内燥。表现口渴咽燥,干咳,皮肤干燥,粗糙,毛发干枯不荣,大便秘结,舌苔薄而无津,脉细涩,治宜润燥。
  (六)火及火证
  火与热互称,火证热象,且较热更为明显,并多有炎上的表现。凡旺于夏季,但不像暑邪那样有明显的季节性。火可因直接感受湿热三邪热极化火引起,也可由风,寒、暑、湿、燥五邪在一定条件下入里化火。内火由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壅寒不通,郁而化火所致,加肝火,胆火,心火,胃火等。
  火证虽有外感及内伤之别,但临床上主要表现是里证。
  1.火的性质和特点
  (1)火为热之极,属阳邪,其性暴烈,有炎上的特点。其病为热证,高热,怕热,烦燥不安,面红目赤,咽喉肿痛,尿短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数。红肿热痛之疮疡为火毒。心火的口舌生疮、胃火的牙龈肿痛,肝火的目赤涩痛等均为火炎上的表现。
  (2)火邪易伤津液,出现口渴喜冷饮,舌干少津,尿少便干等,津液耗损不甚,脉失濡养而有拘急或动风现象。
  ③火热之邪使血流加速,甚则迫血妄行,加之火热灼伤脉络,出现各种出血症状,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及紫斑等。
  2.常见的火证:
  (1)实火:感受火邪热邪引起,或因外感其它病邪后转化。表现发病急,面红目赤,肿痛,高热恶热,烦渴,口干舌燥,尿黄少,便干结。甚或狂燥、昏迷、谵语。或有吐、衄、便尿血及发斑等,舌质红,舌苔黄黑芒刺,脉洪数有力,治宜滋热泻火。
  (2)虚火:多因脏腑阴阳失衡,阴虚则内热如脏腑津液耗损,再加外邪引动,则生虚火。起病较缓慢,病程长,低热,潮热,五心烦热或骨蒸劳热,两颧绯红,口干咽燥,失眠、盗汗,尿短赤,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
  二.七情
  七情既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一般情况下,七情是人对外界事物或生活环境中各种影响的精神和情志的反映,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但如果外界事物或生活环境引致人的精神情志波动剧烈或突然,或持续时间长,超过人体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引起体内阴阳,气血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而导致疾病的产生,即为七情致病。
  七情疾病一方面取决于外界刺激的性质和强度,另一方面取决于人体本身体质强弱及脏腑功能状况。
  七情作为“内伤”,与“外感相对而言”,说明脏腑疾病可由外感外在致病因素直接致病,也可由客观事物和生活环境刺激引致人的七情反映异常而间接地内伤脏腑。但不论外感或内伤,都只是发病的条件,而发病的根据,真正的内因乃是体质强弱、脏腑功能及精神状况。
  七情病的特点:
  1.人的情志活动与相应内脏有密切联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又说: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不同的情志变化所伤也多病及相关的内脏,如暴恕伤肝,过喜伤心,思虑伤脾,过忧伤肺,大恐伤肾,但情志变化与脏腑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因为人是个有机的整体,心为五脏六腑之主,精神之所舍,心主神志,故神的异常变化都与心有关。
  2.七情变化多伤及相应脏腑的气机而发病如:喜则气缓;暴喜伤心则气短不续,喜笑不休,精神恍惚不能集中,甚则语无伦次,举止失养。
  怒则气上:暴怒伤肝,肝气上逆,面红目瞪,气逆呕血;甚则血郁于上,可致神昏暴厥。
  忧则气沉:过度忧愁则情志沉郁,气机不畅及肺脾,胸闷腹胀,少气倦怠,痰多,食少便糖,脉涩。
  思则气结:思虑过度,气结而伤及心脾,倦怠少食,健忘怔忡,嗜卧消瘦,脉沉结。
  悲则气消:伤及肺心,善悲欲哭,叹息,面色惨淡,神气不足,肺结。
  恐则气下:恐则伤肾,怵惕不安,精气下陷而遗精,脱肛,小便失禁。
  惊则气乱: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而气乱,神志不安,心慌意乱,目瞪口呆,惊徨失措。
  3.情志变化可使脏腑功能紊乱,而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也可影响情志变化,如肝气郁结,烦燥则怒,肝火旺则暴怒;心火亢盛则狂燥,癫狂等。
  三、疫疠
  疫疠是外来致病因素之一。由疫邪或疫气引起的伤人毒烈,互相传染,临床表现大致相同的疾病也称为疫疠,即急性传染病,如“素问”所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它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如隋《诸病源候论》记载“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传易乃至来门”。它的传播与气候的严重反常(如久旱、洪水、酷热、湿雾瘴气)以及环境污秽、卫生条件差等有关。疫疠多为湿热之邪毒,系由口鼻而入,循卫、气、营、血传入脏腑,故最易化火伤阴,耗血动血,如热传心包,则出现神昏谵语,抽搐惊厥和迫血妄行等证。
  四、痰饮
  痰饮由人体内水湿凝聚而成,是脏腑病理变化产物,在一定条件下又有成为多种病证的致病因素。
  1.痰饮的形成:由体液凝聚停积而成。“积水成饮,饮凝成痰”,水、饮、痰三者的区别即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更清者为水。其形成与脾、肺、肾三脏功能失调,使水湿的运化输布发生障碍有关。
  2.痰形成后可随气机流行、外而肢节,内而脏腑,无处不至,当痰浊影响脏腑气机升降和气血运行时,可发生多种病证,如痰饮犯脏肺失宣降而咳嗽、咳痰、喘满,喉中痰鸣等,痰浊犯胃,胃失和降而胸脘闷满,恶心呕吐等;痰迷心窍,心神失常而神昏谵语,精神错乱或癫狂等;痰阻心脉,气血运行受阻而胸闷心痛;痰阻清窍,清阳不升而眩晕;痰饮流窜肌肤筋脉,经络阻滞而肢体关节疼痛、麻木、皮下肿块,瘰疬等,故有“怪病多痰”、“百病多因痰作崇”之说。
  3.痰饮致病的特点:
  (1)咳吐多量痰涎,喉中痰鸣;
  (2)有眩晕、神昏、满闷、肿胀等症状;
  (3)各种肿块、瘰疬、结节等多为痰核流注;
  (4)兼有脾虚证候;
  (5)苔腻,脉滑。
  4.痰证证治:
  (1)寒痰:痰稀色白兼有寒象,治以温化寒痰药。
  (2)热痰:痰粘稠有块,色白或黄,兼有热象。治以清化热痰药。
  (3)燥痰:痰粘而稠,不易咳出,或带有血丝,伴咽干口燥。治以润燥化痰药。
  (4)湿痰:痰稀白,量多,易咳出,兼有倦怠,疮满、食欲不振等湿证证候,治以燥湿化痰药。
  (5)痰核瘰疬:皮色不变,坚硬不痛之皮下肿物,治以消痰软坚药。
  五、瘀血
  溢于脉外的血液停留于体内或血液运行不畅而停滞于血脉之中都叫瘀血。
  1.瘀血证的形成
  气虚、气滞、血寒、血热或外伤等各种原因造成的气血运行不畅或内出血,都会形成瘀血。瘀血影响气血的运行,进而可引起头、真心痛、关节痛、半身不遂、月经不调、肿块、疮疡等多种病证。
  2.瘀血证的特点
  除瘀阻于不同部位有不同的症状外,尚有以下共同的特点:
  ①疼痛:疼痛是瘀血常见的症状,特点是刺痛、固定不移、拒按、经久不愈。
  ②肿块:外伤出血,可于伤处见青紫色肿块或触到肿块。体内脏腑组织发生瘀血,也在患处多可触到坚硬的肿块。
  ③出血:出血也是瘀血常见的症状,特点是血色多紫暗,常夹有血块。
  ④体征:舌色紫暗或有瘀点,脉涩,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蜘蛛痣、表浅静脉怒张或有瘀斑。
  3.常见的瘀血证
  瘀血致病相当广泛,其临床表现因瘀阻的部位不同而异。瘀阻心脉,可见心悸怔忡,心胸刺痛,痛引肩背内臂;瘀阻于肺,可见胸痛、咯血;瘀阻胃肠,可见呕血、大便色黑如漆;瘀阻于肝,可见胁痛痞块;瘀血攻心,可致发狂;瘀阻胞宫,可见少腹疼痛,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经血紫暗成块,或见崩漏;瘀阻肢末,可成脱骨疽;瘀阻肢体肌肤局部,可见局部肿痛青紫。
  六、饮食失宜
  饮食不足则营养不良,影响人体健康及发育。
  饮食过度可损伤脾胃出现脘腹胀痛、嗳腐吞酸,食欲不振,呕恶或泄泻等食滞、伤食的症状。
  过食甘肥厚味,可助湿、生痰、化热,可出现舌酸、嗳腐、痰多、胸闷喘咳,甚至眩晕、昏厥等;过食生冷损伤脾阳可出现腹痛、腹泻等,饮过量,易生湿热,伤人气血等。
  七、劳逸失常
  过度疲劳和过度安逸均可引起正气亏损。“劳则气耗”,持续性的过度劳累,则耗伤正气,表现气虚力衰,动则气喘,自汗心悸,肢体困倦无力等虚弱症状;过度安逸,缺乏锻炼,会使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疾病,表现肢软乏力,动则气喘,心悸气短,或体肥、肌肉松缓,筋骨脆弱等。
  八、外伤及虫兽伤
  外伤,包括金刃,跌扑伤(棍棒、枪弹、金刃伤,跌打损伤,持重努伤等),烧伤、冻伤及虫兽咬伤等。其共同特征是:轻则皮肤、肌肉创伤,血脉瘀阻,出现局部疼痛、瘀斑、血肿、出血等,重则损伤筋骨内脏,发生骨折、关节脱位,内脏出血或破裂,甚至中毒,虚脱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oexam.Com ( 湘ICP备18023104号 )

GMT+8, 2024-11-15 12:55 , Processed in 0.45436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