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我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3|回复: 0

[传染病学]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nosis)病原学及发病机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21 12:0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病原学】  致病性钩体为本病的病原。钩体呈细长丝状,圆柱形,螺旋盘绕细致,有12~18个螺旋,规则而紧密,状如未拉开弹簧表带样。钩体的一端或两端弯曲成钩状,使菌体呈C或S字形。菌体长度不等,一般为4~20μm,平均6~10μm,直径平均为0.1~0.2μm.钩体运动活泼,沿长轴旋转运动,菌体中央部分较僵直,两端柔软,有较强的穿透力。  钩体革兰染色阴性。在暗示野显微镜下较易见到发亮的活动螺旋体。电镜下观察到的钩体结构主要为外膜、鞭毛(又称轴丝)和柱形的原生质体(柱形菌体)三部分。钩体是需氧菌,营养要求不高,在常用的柯氏(korthof)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孵育温度25~30℃。钩体对干燥非常敏感,在干燥环境下数分钟即可死亡,极易被稀盐酸、70%酒精、漂白粉、来苏儿、石炭酸、肥皂水和0.5%升汞灭活。钩体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如紫外线、温热50~55℃,30min均可被杀灭。  据1986年国际微生物学会统计,全世界已发现的钩体共有23个血清群(serogroup),200个血清型(serovar)。我国已知有19群161型,是世界上发现血清型最多的国家。我国较常见的有13个血清群、15个血清型(表11-48)。钩端螺旋体的型别不同,对人的毒力、致病力也不同。某些致病菌型在体内外,特别在体内可产生钩体代谢产物如内毒素样物质,细胞毒性因子、细胞致病作用物质及溶血素等。  表11-48 我国钩端螺旋体13群15型标准菌株
[TR][TD]血清群[/TD][TD]serogroup[/TD][TD]血清型[/TD][TD]serotype[/TD][/TR][TR][TD]黄疸出血[/TD][TD](L.icterohemorrhagie)[/TD][TD]赖[/TD][TD](L.lai)[/TD][/TR][TR][TD]爪哇[/TD][TD](L.javania)[/TD][TD]爪哇[/TD][TD](L.java-5)[/TD][/TR][TR][TD]犬[/TD][TD](L.canicola)[/TD][TD]犬[/TD][TD](L.canicola)[/TD][/TR][TR][TD]拜伦[/TD][TD](L.ballom)[/TD][TD]拜伦[/TD][TD](L.ballom)[/TD][/TR][TR][TD]致热[/TD][TD](L.pyrogenes)[/TD][TD]致热[/TD][TD](L.pyrogenes)[/TD][/TR][TR][TD]蛮耗[/TD][TD](L.manhao)[/TD][TD]蛮耗[/TD][TD](L.manhaoⅡ)[/TD][/TR][TR][TD]秋季[/TD][TD](L.autumralis)[/TD][TD]秋季[/TD][TD](L.autumralis)[/TD][/TR][TR][TD]澳洲[/TD][TD](L.australis)[/TD][TD]澳洲[/TD][TD](L.australis)[/TD][/TR][TR][TD]波摩那[/TD][TD](L.pomona)[/TD][TD]波摩那[/TD][TD](L.pomona)[/TD][/TR][TR][TD]流感伤寒[/TD][TD](L.grippotyphosa)[/TD][TD]流感伤寒[/TD][TD](L.grippotyphosa)[/TD][/TR][TR][TD]七日热[/TD][TD](L.hebdomadis)[/TD][TD]七日热[/TD][TD](L.hebdomadis)[/TD][/TR][TR][TD] ?[/TD][TD]?[/TD][TD]阿尔夫[/TD][TD](L.hebdomadis w olffi)[/TD][/TR][TR][TD] [/TD][TD]?[/TD][TD]溶血[/TD][TD](L.hemolytica)[/TD][/TR][TR][TD]巴达维亚[/TD][TD](L.batavia)[/TD][TD]巴什赞[/TD][TD](L.batavia)[/TD][/TR][TR][TD]塔拉索夫[/TD][TD](L.tarassovi)[/TD][TD]塔拉索夫[/TD][TD](L.tarassovi)[/TD][/TR]
  【发病机理】  1.入侵途径、体内繁殖及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钩体自皮肤破损处或各种粘膜如口腔、鼻、肠道、眼结膜等侵入人体内,经淋巴管或小血管至血循环和全身各脏器(包括脑脊液和眼部),迅速繁殖引起菌血症。钩体因具特殊的螺旋状运动,且分泌透明质酸酶,因而穿透能力极强,可在起病1周内引起严重的感染中毒症状,以及肝、肾、肺、肌肉和中枢神经系统等病变。其病变基础是全身毛细血管损伤,轻者常无明显内脏器官损伤,病理改变轻微,而感染中毒性微血管功能的改变较为显著。电镜下可见线粒体普遍肿胀,嵴突减少,糖原减少以及溶酶体增多。  2.内脏器官损害 各脏器损害的严重度因钩体菌型、毒力及人体的反应不同,钩体病的的表现复杂多样,病变程度不一,临床往往由于某个脏器病变突出,而出现不同的临床类型,如肺弥漫性出血型、黄疸出血型、肾功能衰竭型和脑膜脑炎型等。  3.中后期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反应 人体对钩体的入侵首先表现为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增多,但无明显的白细胞浸润,也不化脓,仅出现轻微的炎症反应。网状内皮细胞增生明显,有明显的吞噬能力。出现腹股沟及其他表浅淋巴结肿大。上述均为非特异性反应。  在发病后1周左右,开始出现特异性抗体,IgM首先出现,继之IgG,于病程1月左右其效价可达高峰。抗体出现后钩体血症逐渐消失。肾脏中的钩体不受血液中特异性抗体的影响,能在肾脏中生存繁殖并常随尿液排出。当免疫反应出现而病原体从体内减少或消失时,部分患者可出现后发热、眼和神经系统后发症等,可能与超敏反应有关,也可能与钩体本身有关(有人认为是残存感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oexam.Com ( 湘ICP备18023104号 )

GMT+8, 2024-11-15 12:53 , Processed in 0.21563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