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我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4|回复: 0

[外科学] 脑脓肿(cerebral abscess)(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21 12:44: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液急性期周围血白细胞增多,粒细胞可达数个10*109/L,血沉加快。潜伏期血象可恢复正常或轻度核左移,当脓肿发展和破溃时,白细胞再度增多。  2、腰椎穿刺和脑脊液检查在脑膜脑炎期颅内压多为正常或稍增高,脑脊液中白细胞可达数千以上,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量也相应增高,糖降低。脓肿形成后,颅内压即显著增高,脑脊液中的白细胞可正常或略增高(多在100个/mm3左右),糖正常或略低,但若化脓性脑膜炎与脑脓肿并存,则脑脊液的变化对诊断意义不大。而且,腰椎穿刺如操作不当会诱发脑疝。因此当临床上怀疑到脑脓肿时,腰椎穿刺要慎重。操作时切勿放脑脊液,只能取少量脑脊液作化验。  3、脑电图检查在脓肿处可呈现局灶性慢波,主要对大脑半球脓肿有定位意义,阳性率70%以上。  4、脑CT是目前诊断脑脓肿的主要方法,适用于各种部位的脑脓肿。由于脑CT检查方便、有效,可准确显示脓肿的大小、部位和数目,故已成为诊断脑脓肿的首选和重要方法。脑脓肿的典型CT表现为:边界清楚或不楚的低密度灶(0~15HU),静脉注射造影剂后,脓肿周边呈均匀环状高密度增强(30~70HU),脓肿中央密度始终不变,脓肿附近脑组织可有低密度水肿带,脑室系统可受压、推移等。如脓肿接近脑室,可引起脑室管膜增强征。少数脑脓肿的增强环不均匀,或有结节状。可是脑CT显示的“环征”并非脑脓肿特也可见于神经胶质母细胞瘤、转移癌,囊性胶质细胞瘤,脑梗塞和脑内血肿等。因此应结合病史注意鉴别。一般脑脓肿有感染史,CT显示的环较均匀,伴有室管膜增强,还是容易识别。在脑炎晚期,CT也可显示“环征”,此乃因脑炎引起血脑屏障改变,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和新生血管形成等所致,因此脑炎的“环征”与脓肿包膜的“环征”在本质上不同。两者的区分,除结合发病时间外,可采用延迟CT检查法,即在静脉注射造影剂30分钟后扫描,脑炎原来低密度中央区也变成高密度,但脓肿中央区密度不变。由于类固醇激素有抑制炎症反应和成纤维增生、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从而影响脓肿包膜形成,因此,对可疑病人应停用激素后重复CT检查。  5、磁共振成像(MRI)  是近年应用于临床的新检查方法。在脑炎期病灶呈边缘不清的高信号改变,中心坏死区为低信号改变,T2(横弛豫时间)延长,周边脑水肿也呈高信号变化,灰白质对比度消失,T1(纵弛豫时间)和T2也延长。脑炎晚期的病灶中央低信号区扩大,IR(反向复原)成像示中央区仍为低强度。包膜形成期的中央区低信号,T1延长,但在长TR(重复时间)成象时原低信号变成较脑脊液高的高信号。包膜则为边界清楚的高信号环。邻近脑灰白质对比度恢复正常,但T1,T2仍轻度延长。因此MRI显示早期脑坏死和水肿比CT敏感,区分脓液与水肿能力比CT强,但在确定包膜形成,区分炎症与水肿不及CT敏感。  鉴别诊断  1.化脓性脑膜炎一般化脓性脑膜炎起病急,体温较高,中毒症状和脑膜刺激征较明显,多无定位体征,脑脊液呈化脓性炎症改变等,不难与脑脓肿鉴别。但若脑脓肿与化脓性脑膜炎相伴随,则临床上两者难以严格区别,可采用脑CT加以鉴别。  2. 耳源性脑积水多因中耳感染、乳突炎和横窦血栓形成所致。其特点为全身症状轻,颅内压增高而缺少定位体征,脑脊液生化、常规正常,病程较长。可采用脑CT检查来与小脑脓肿区分(如无脑CT,也可采用脑室造影)。或小心行腰椎穿刺,压病灶侧颈静脉,如不引起脑脊液压力增高,则提示该侧横窦阻塞(Tobey Ayer试验)。本病经药物抗炎,脱水多能缓解。  3.化脓性迷路炎为中耳炎并发症,可出现眼颤、共济失调和强迫头位,无脑膜刺激征,无眼底水肿,脑脊液正常,颇似小脑脓肿。但本病眩晕较头痛严重,眼底水肿,无病理征,经药物治疗数周多好转。  4.脑瘤脑肿瘤患者体温正常、血常规正常,血沉不快,脑脊液蛋白增高,无白细胞增加,病史及体检无感染灶。一般根据病史、CT、MRI可鉴别,有时需手术才能确诊。  并发症  脑脓肿可发生两种危象:  (1)脑疝形成:  颞叶脓肿易发生颞叶钩回疝,小脑脓肿则常引起小脑扁桃体疝,而且脓肿所引起的脑疝较脑瘤者发展更加迅速。有时以脑疝为首发症状而掩盖其它定位征象。  (2)脓肿破裂而引起急性脑膜脑炎,脑室管膜炎:  当脓肿接近脑室或脑表面,因用力、咳嗽、腰椎穿刺、脑室造影、不恰当的脓肿穿刺等,使脓肿突然溃破,引起化脓性脑膜炎或脑室管膜炎并发症。常表现突然高热、头痛、昏迷、脑膜刺激症、角弓反张、癫痫等。其脑脊液可呈脓性,颇似急性化脓性脑膜炎,但其病情更凶险,且多有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  治疗  一、药物治疗脑部感染初期,应用大量抗菌素使感染局限,2—3周脑脓肿形成后再行手术。依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敏感药物。混合有厌氧桿菌感染者加用灭滴灵。严重感染者使用抗菌谱广的抗菌素如第三代头孢抗菌素,或两种以上抗菌素联合使用,剂量应足,分次静脉给药。脑膜炎重者,考虑鞘内给药。使用脱水药及地塞米松降低颅内压。身体状况差或手术出血多者,使用人体白蛋白。
            二、对症治疗 减轻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症状
??? 1.20%甘露醇溶液:每次0.5~1.0g/kg计算,在15~30分钟内静脉注射,每日4次。  2.复方甘油注射液:每次500ml,静脉滴注,每日1~2次。  3.甘油果糖:每次250~500ml,静脉滴注,每日2~4次。  4.地塞米松:20~40mg/d,分2~3次稀释后静脉滴注,可用6~9天,逐渐减量,同时与足量抗生素合用。  三、手术治疗
??? 1. 穿刺抽脓术简便安全,既可诊断又可治疗,适用于各种部位的脓肿,特别对位于脑功能区或深部脓肿(如丘脑、基底节)或老年体弱、婴儿、先天性心脏病及病情危重不能耐受开颅术者适用。缺点是疗程较长,排脓不彻底,对厚壁脓肿、脓腔内有异物者不适用,反复穿刺易造成感染扩散。  穿刺抽脓时,应根据脓肿部位,选最近脓肿而又不在脑功能区或大血管部位钻孔。穿刺入脓腔后,应保持针尖在脓腔中央,把脓液尽量抽吸出来,并反复小心地用生理盐水作脓腔冲洗,防止脓液污染术野。最后向脓腔内注入含抗生素的硫酸钡混合悬液,作脓腔造影,以便以后摄头颅正侧位片随访和作为再穿刺的标志,也可不作脓腔造影,单纯注入抗生素,而用脑CT随访来指导穿刺。临床症状、体征的消失,脓腔造影或CT显示脓肿缩小(直径小于1.5cm)、皱缩,则说明脓腔已闭合,可停止穿刺。但临床还应定期随访半年至1年。  2.脓肿切除术经穿刺抽脓失败者、多房性脓肿、小脑脓肿或脓腔内有异物者均应行脓肿切除术,对脓肿溃破者也应紧急开颅切除脓肿,并清洗脑室内积脓。术时应注意防止脓液污染伤口。本法治疗彻底,颅内减压满意,但它要一定的医疗技术和条件。可见,上述两法各有利弊,应根据病人情况合理选用。一般而论,手术方法与术后癫痫发生率、脓肿复发率及神经系统并发症之间并无显著关系。不论采用什么方法,最重要的是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在脑干尚未发生不可逆的继发性损伤以前清除病变,解除脑受压,并配合应用适当的抗生素、脱水治疗,注意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  3.引流术适用于
????? (1)开放性脑脓肿引流不畅或瘘口暂时封闭而颅内压增高者;
????? (2)脑脓肿位置近运动区,穿刺无效者;
????? (3)耳源性脓肿在进行乳突根治术时发现硬脑膜坏死,可在乳突部做切开引流;
????? (4)脓肿切除时,发现切除困难者。  预后  脑脓肿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仍较高,在抗生素应用前,死亡率高达60~80%,40~70年代由于抗生素应用和诊治方法提高,死亡率降为25~40%。CT应用后,死亡率降低不显著,仍为15~30%,这与本病(特别血源性)早期难被发现,当病人来诊时,脓肿已属晚期,一般手术死亡率与术前病人意识有关,清醒者为10~20%,昏迷者为60~80%。各种疗法都有程度不等的后遗症,如偏瘫、癫痫、视野缺损、失语,精神意识改变,脑积水等。因此,脑脓肿的处理应防重于治,并重视早期诊断和治疗。例如重视对中耳炎,肺部感染及其它原发病灶的根治,以期防患于未然。  影响疗效和预后的因素有:①诊治是否及时,晚期病人常因脑干受压或脓肿破溃而导致死亡;②致病菌的毒力,特别是厌氧链球菌引起的脑脓肿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可能与其破坏脑组织的毒力有关;③心源性、肺源性和多发性脑脓肿预后差;④婴幼儿患者预后较成人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oexam.Com ( 湘ICP备18023104号 )

GMT+8, 2024-11-15 11:32 , Processed in 0.15367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