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我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9|回复: 0

[中医护理] 中医护理常规和操作规程---毫针刺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22 08: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毫针刺法:  (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  ①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②针具必须经高压灭菌后,方可使用,穴位皮肤应用75%酒精充分消毒,并坚持作到一穴一针,避免感染。  ③向病人作好解释,消除紧张心理.在过度疲劳、饥饿进,避免立即行针,以免晕针。  ④为病人摆好适宜体位,充分暴露进针部位,但要注意保暖,留针时可用支被架盖毛毯或棉被,并嘱咐病人不要随意变动体位,以免弯针或折针。  ⑤行针刺治疗时随时观察病人面色、汗出情况,并询问病人感觉。病人如诉头晕、恶心,见面色苍白或头部汗出,即为"晕针",应立即取针,扶病人平卧,喝些热开水,即可缓解。若症状较重,应报告医生处理。  ⑥取针时,应核对留针穴位及针数,以免将针遗忘在病人身上。面部等血管丰富部位,取针后应用干棉球按压片刻,以免皮下血肿。  ⑦用过的针具应立即浸泡于消毒液中,半小时后可用纱布擦净,并检查针体有无锈蚀、折弯、针尖有无倒刺,不能使用者应挑出报废。将修好之针具整齐插入带盖方盘内的棉垫上,送高压灭菌,方可继续使用。  (9)针刺疗法在护理中的应用:  ①急救:休克、虚脱、高热惊厥时,可立即针刺人中、十宣、内关、合谷,以缓解症状。  ②退热:主穴:大椎、曲池。配穴:风池、太阳、合谷、少商、十宣(可用点刺放血法)。一般可选1~2个穴。  ③头痛:前额痛:印堂、太阳、合谷、列缺、头顶痛:百会、太冲、风池。偏头痛:太阳、合谷、头维、风池、外关。  ④牙痛:主穴:下关、颊车、合谷。配穴:太阳、内庭、外关。  ⑤腹痛:主穴:上腹痛(胃脘痛):中脘、内关、足三里、脾俞、胃俞。下腹痛:天枢、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绕脐痛:天枢、关元、足三里。  ⑥腰背痛:肾俞、委中。  ⑦镇静安神:神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  ⑧调理脾胃:足三里、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天枢、中脘。  ⑨止呕:内关、中脘、胃俞、足三里。  ⑩癃闭:关元、气海、水道、三阴交、中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oexam.Com ( 湘ICP备18023104号 )

GMT+8, 2024-6-1 12:21 , Processed in 0.28169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