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我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0|回复: 0

[申论] 申论时事热点:创造条件让百姓收入追房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25 21:3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7月4日,在“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第12届年会”上,高盛集团中国投资管理部副主席哈继铭认为,对政府而言,不应该鼓励首次购房,也不应该一味地打压投资者。“美国房地产泡沫的教训之一就是,房地产购买者多为低收入者,房地产改革到现在已经14年了,如果到现在一栋房子都没有,就是低收入者,一味鼓励低收入者,给他们创造条件买房,不是一个很明智的做法。”
  在通胀时代,笔者一直认为老百姓买房是抵御通胀的惟一工具。因此,只要努把力能够够得着房子,笔者建议能入市还是尽可能要尽早入市,因此笔者不太赞成哈继铭关于不鼓励低收入者买房的观点。
  但另一方面,笔者也部分赞成哈继铭的观点,即,给低收入者创造条件买房(现行做法是试图用压房价的方式等老百姓收入)的办法不是一个好办法,也不是一个有效的办法。真正有效却一直没有采用的办法,是要创造一切条件让百姓收入追房价,而不是让房价停下来等百姓收入涨上去。这两种办法,路径不同结果也不同。基本可以说,房地产市场化14年来,前一种办法我们已经十八武艺都用尽,但效果不彰;后一种办法却几乎始终没有采用过。
  十多年来,对于房地产市场的行政调控几乎从没有停止过,它给人们的预期是房价会随着调控止涨甚至下跌到合理区间,但事实上,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的统计数据,从2000年到2010年11年间,全国平均住宅价格从1952元涨至4724元,后者是前者的2.42倍,大城市的房价涨幅更高,2010年大城市房价几乎全是2000年的3倍以上,杭州最高,达5.22倍。另据统计,虽然遭遇“史上最严楼市调控”,但2011年全国平均房价仍比2010年上涨6.9%,北京则上涨7.8%。
  时间进入今年,6月份,一些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新建住宅的价格出现环比上涨,呈现出止跌回升势头。
  事实已经证明,即使不断采取各种调控措施,14年来的房价上涨幅度都远远高于城乡居民的收入上涨幅度。而且更应该看到的是,收入上涨是以年收入千元(农村居民)、万元(城市居民)为基数,而房价上涨则是以几十万、上百万乃至数百万元为基数!即使连北京这样的大都市,2011年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也只有56061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32903元。
  通过不断的楼市调控,试图让房价停下飞奔的脚步等一等居民收入的办法,走了十年没有走通,还造成了两个意想不到的后果:
  一是一大批相信调控会带来房价下跌的人们,随着房价的不断上涨越来越买不起房,其中不少人,原来也许努努力可以买得起的,但因为无尽的等待变得越来越买不起。这使他们越来越成为抱怨政府和社会的愤青、愤中、愤老。
  二是楼市调控不仅没有能够让低收入阶层买得起房,反而按下葫芦浮起瓢地助涨了日常生活用品的价格,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品质下降。6月20日《新京报》报道,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日前在《求是》撰文首次披露,去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3%和40.4%。相较于2010年,城镇家庭恩格尔系数由35.7%上升0.6个百分点,出现反弹。恩格尔系数是反映食品支出占家庭支出的比重,越富裕的家庭,食品支出占比越低。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划分,恩格尔系数在40%-49%为小康,30%-39%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
  此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恩格尔总体下降的格局没有改变,但降幅在逐步缩小。同时,部分年份出现反弹,如2008年明显高于2007年。相较于2010年,2011年城镇家庭恩格尔系数35.7%上升0.6个百分点。明看人一看便知,2008年、2011年恰恰是楼市受到最严厉打压的两年,楼市不景气,涨价就曲曲折折地传递到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上,人们的生活就更加艰难!楼市是当今中国最佳资金蓄水池,你不让它蓄水,中低收入阶层生活就遭殃。
  14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化的历史证明,不是房价太高,而是老百姓收入太低。解决的最佳办法甚至惟一办法,就是创造条件让老百姓的收入追赶高昂的房价物价。改革的办法是从机会公平、初次分配入手,打破行政垄断、改革政府主导的投资模式导致的收入分配失衡、基尼系数太高的问题,让经济增长真正藏富于民、造福百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oexam.Com ( 湘ICP备18023104号 )

GMT+8, 2024-5-18 06:13 , Processed in 0.19312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