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我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7|回复: 0

[导游辅导] 2010年导游考试北京主要景点第五章考点知识:神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18 15: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五章 明十三陵" w6 h% Y7 C. V; F  `- v
第二节 神道) x) T2 C7 u: w: `. O- ~& t; ]
  长陵神道总长约7.3千米。明朝时神道两侧栽植松柏各6行,明亡后被砍伐殆尽。
: ^9 S% _$ R9 K, r( u( l1 {& m  神道走向不取笔直,而是随地形变化回转起伏。这是因为“风水”理论中有“生旺而弯环则吉,衰死硬直则凶”的说法使然。在这条神道上,自南向北依次建有石牌坊、三孔石桥、大红门、长陵神功圣德碑、石像生、棂星门、南五孔石桥、七孔石桥、北五孔石桥等建筑。今天除三孔石桥、七孔石桥已毁坏外,其他建筑均保存完好。因为陵区内其他各陵神道都是从长陵神道分出来的,清朝时有人称之为“总神道”。
5 \: s* a) H1 J% U! i8 o! u# f6 u  一、石牌坊 9 w7 K+ [- M0 I5 Y
  石牌坊位于神道最南端,建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是我国现存营造时间较早、建筑等级最高的大型仿木结构石牌坊。 ( O5 @! t# x0 u9 {) @3 A8 g# X1 p
  石牌坊以青白石料组装雕琢而成,体量巨大,比例协调,堪称中国石结构牌坊的杰作。石牌坊面阔五间,顶部主楼5座、夹楼4座、边楼2座,共11座,简称其结构为“五间、六柱、十一楼”。
" ]4 ]7 h; _5 \, a8 J; W" m( w( f/ u  石牌坊是十三陵的标志性建筑,其位置的选择十分重要。南北方向上,牌坊中门正对着天寿山主峰,东西方向上与龙山、虎山相应。这一选择也与风水有关,陵区南侧龙虎山相距稍远,欲连未连,石牌坊建在这里,正可弥补不足,使其地势贯通。
4 j4 g7 N5 t3 A) V( g* B. I  二、大红门 ; @0 E, O2 P* h# y7 I8 D( R
  大红门为陵区正门,位于龙山、虎山之间高岗上,距石牌坊1.25千米。其规制为单檐庑殿顶,黄琉璃瓦,红墙,开券门三洞,进深11.75米。门两侧明朝时建有红墙,墙依山岗地形,分三次递减高度,与龙山、虎山连成一体。大红门两侧红墙设左右随墙门以便日常出人。门前左右立下马碑二方,各高5.32米,正反面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8字。门内路东为拂尘殿遗址,原有寝殿与配房60余间,是帝后嫔妃谒陵时更衣、休息的地方。拂尘殿四周原栽数百年老槐树500余株,今俱无存。 : ]5 I2 n( P' @2 o" g0 |& o% A
  大红门正门为帝后梓宫(棺椁)及神御物品的通道,左门为皇帝谒陵时行走,右门则为臣们谒陵时通行。门前下马碑是告诫人们这里是帝后陵寝,必须恭敬小心。《大明律》有明文规定:“车马过陵者,及守陵官民入陵者,百步外下马,违者以大不敬论。”《大明律》还规定,陵区内一草一木都不得擅动,否则以“谋毁山陵”论罪,“山陵内盗砍树木者斩,家属发配从军”。
! \0 `* U  n) W5 g) L- ^  三、长陵神功圣德碑
& u8 r; r+ l8 ]% j/ B" g  |  长陵神功圣德碑碑亭位于大红门以北0.6千米处,重檐歇山顶,四面辟门.正方形,亭高25.14米。碑亭四隅各立一座高10.81米的汉白玉华表。这4座华表为墓前标志,也是附属碑亭的装饰性建筑。明朝时碑亭顶部为木结构,到清朝时顶
) [+ C" t: G2 X+ L4 F9 {  部已坏朽,仅余四壁。乾隆五十年(1785)协办大学士刘墉等受命督办修缮明十三陵,将碑亭顶部改建为石券顶,至今保存完好。碑亭内便是长陵神功圣德碑。 - \! s, ~7 F* Z+ ]/ M! L; z
  长陵神功圣德碑上为盘龙碑首,下为龟趺驮碑,通高7.91米。碑上刻“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9字,“神功圣德”指的是对帝王历史地位的评价。石碑的正面是明仁宗朱高炽为其父撰写的3000余字的碑文。 5 A3 d2 l3 Y& J. ]  X' u% b; S6 _  p
  碑身上除了正面,其余三面原无文字。清乾隆时在碑的背面刻御制诗《哀明陵三十韵》后又在碑之左侧刻御制诗一首。碑右侧刻清仁宗嘉庆九年(1804)御制文一篇,说的是明朝亡国的教训得失。
7 {8 X' i3 J' ?4 F3 L. T" N0 P  四、石像生 ! K3 ]" u8 ]" w9 ]2 ]
  陵墓前设置石像生始于秦汉,以象征死者生前仪卫,此后历代君王沿用不绝。只是数量、神兽形象有所区别。明十三陵的石像生沿用明孝陵的规制,但增加了4尊功臣像。长陵石像生以一对石望柱开始,石望柱高7.16米,呈六边形,底为须弥座,柱雕云纹,顶为云龙纹柱帽。汉代以来开始于陵墓神道前立石望柱为标志,明十三陵沿袭了这一制度。石望柱之后800米的神道上排列石兽12对、石人6对。石兽每种两对,两卧两立,分左右排列在神道两侧。这组石雕体量巨大,最大的达30立方米。
8 m7 [9 @8 h$ a8 M0 P  石像生的含义如下: 4 m- g+ _# [/ p) P4 |4 C
  1.石狮。狮子的形象威武雄壮,凛然不可侵犯。以往宫城前多置石狮为镇物,以驱凶避邪,陵前置石狮亦如之。
$ _3 K+ j' \* k6 |; q3 @$ U" m& S% Z  2.石獬豸。是传说中象征公平正义的神兽。它被认为有“能别曲直”、“触不直者”的能力。在这里獬豸也起着保护帝王的作用。
) c7 a, {" B& Y" ~/ k% {6 k7 w! r  3.石骆驼。将骆驼列为石像生者最早见于东汉太尉桥玄墓。为帝陵所用始于明孝陵。
5 c# s" ?7 E- p& M  4.石象。石象被列在帝王陵墓前始于东汉。大象聪明温和,力大无比,且象征祥瑞,故置陵前。帝王生前仪仗中也多用大象。 8 f2 p- H, w8 m1 e0 y1 Y! k
  5.石麒麟。是传说中神兽。古人认为如有麒麟出现则是帝王有盛德,天下太平的象征。在神道上设置麒麟有歌功颂德之意。
  X& `, @3 l. a. l  6.石马。历代陵墓前多置石马。皇帝生前仪仗中必有仗马。 ) e" y& J: l# M) T- [& A  M
  7.将军。象征帝王朝会中的将军。
; b1 u- o( \- A7 j  8.品官。象征帝王朝会中的各级官员。 * a* e6 N& _" G0 R! Z/ w' ^, Z
  9.功臣。象征帝王朝会中的有功之臣。
' X0 d* g( [+ n' L9 L  五、棂星门
5 l$ ^4 ?; w: g& [) N  棂星门又作灵星门。古人认为“圣殿之有棂星门,盖尊圣门如天门也”,故用灵星命名的门成为一种象征,比作天宫之门。宫殿、坛庙(如天坛)、陵寝中的棂星门均有尊天子宫寝之门为天门的意思。此处棂星门为三开问,门上中间各饰火焰宝珠,又称火焰牌坊,也叫龙凤门。
. S# _: v/ {; H' ~5 n  棂星门之北有一处南高北低的大土坡,称芦殿坡。因帝后梓宫人葬或谒陵时在此搭建蓆殿,故名。此处届时或为停放帝后梓宫;或为停放神帛、祭品;或为随行百工歇息,是个临时落脚的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oexam.Com ( 湘ICP备18023104号 )

GMT+8, 2024-6-1 12:29 , Processed in 0.18321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