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我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9|回复: 0

[导游辅导] 2010年导游考试北京主要景点第五章考点知识:定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18 15: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五章 明十三陵! a/ m$ x6 p3 H6 i1 ?
第四节 定陵
/ I; M% W- a) z* W5 O8 L( X  一、明神宗朱翊钧 ' S7 |: L; z" z: ^+ ?
  明神宗朱翊钧是明穆宗朱载垕的第三个儿子。其母李氏,李氏的父亲为武清侯李伟。朱翊钧生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隆庆六年(1572)即位,改元万历,时年10岁。万历四十八年(1620),朱翊钧死于紫禁城乾清官西侧之弘德殿,年58岁。当年九月上谥号“显皇帝”,庙号“神宗”,十月三日葬于定陵,与他同穴的为孝端和孝靖两位皇后。
( n% A( g2 q1 e' X& v# ~  朱翊钧登基后,以万历十七年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内有皇太后李氏和大太监冯保管束,外有首辅大臣张居正的主导,国家的各方面都有很大发展。但自从这几位对朱翊钧有约束力的人先后去世以后,朱翊钧几乎变了一个人,不视朝,不御经筵,不亲郊庙,不批答奏章,完全放弃了做皇帝的责任。此后近30年,国家机器几乎停摆,也是在这个时候,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李自成、张献忠的队伍日渐壮大。关外努尔哈赤逐步统一女真各部落,成为明朝心腹大患。明朝从此开始走向灭亡的道路。
3 D% _" s0 w4 {, k0 B  如果说朱翊钧一生还做过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的话,那就是,从万历二十年至二十七年(1592—1599),在他的决断下“糜费数百万”,损失了众多兵将,进行了“抗日援朝”战争。把企图吞并朝鲜、由丰臣秀吉率领的侵朝日本军队赶出了朝鲜,巩固了中朝关系。
6 Q2 W2 O! p; Z, `$ `  二、定陵布局 # K  R9 v. `( ~
  定陵位于大峪山下,朝南偏东54。。建筑规制取法其祖父明世宗的永障,规模稍次,是十三陵中的第三大陵。 . b6 Z+ H% W9 x+ C9 \; S; {: a
  定陵也是由前方(三进院落)后圆(宝城)的格局组成。外面还有外罗城(今无存)包围,原外罗城门外立有无字神功圣德碑。现定陵正门应是第二道门,叫重门,院内无建筑设施。重门之后为棱恩门,棱恩门内为棱恩殿,历经明末李自成、清初多尔衮及日本占领时期的破坏,今祾恩门和祾恩殿已不复存在,从仅余须弥座台基,还可想见当年的规模。棱恩殿后面为两柱牌楼门,门后为石几筵,形制与长陵同。石几筵后即为宝城,宝城直径230米。宝城正中为重檐歇山顶明楼,明楼为券顶结构.构件令部用巨石雕刻拼砌而成,上漆彩画,至今色彩隐约可见。明楼内立石碑,碑高6.19米,额书“大明”,碑文为“神宗显皇帝之陵”字样。 3 B: h4 @8 v+ y# m, r( t3 P
  定陵的营建从万历十二年(1584)十一月开工,至万历十八年(1590)六月竣工,历时近6年,整个工程耗银800万两。
/ c) \" K4 r, I( a  三、定陵的选址和朱翊钧的下葬 1 M# Z! r% o' j6 A/ P" X; P
  (一)卜选陵址
# h4 N) u/ X8 x% w. T  定陵从营造开始,到朱翊钧下葬都不顺利,屡出状况。先是卜选陵址出了问题。朱翊钧于万历十一年(1583)正月决定营建陵寝,命大臣和风水术士等人选吉壤,反复研究了许多地点。朱翊钧对这件事十分重视,前后3次亲赴天寿山勘验,最后请皇太后到场,决定在大峪山筹建寿宫。 % _7 {: d. B. j" H
  然而就在择吉日开工之后,却在穴位(棺床的位置)碰到了巨石。此事非同小可,为追究责任,朝中引起了巨大争论。但朱翊钧并没因此归罪任何人,反而十分通情达理。为此他说风水宝地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帝王的品德,“在德不在险”。他举例说秦始皇造骊山必定慎重地选了最好的地点,但却没因此荫及子孙。故而朱翊钧命仍在大峪山继续施工,只是将穴位调整了一下位置,直至工程结束。
# [& }6 L" u) U& b# y  (二)朱翊钧下葬
0 H4 k2 s; U% n, C1 S1 T, U  朱翊钧去世前3个月,皇后孝端王氏去世,还没下葬,接着朱翊钧去世。继位的光宗朱常洛只来得及将朱翊钧的陵墓命名为“定陵”,也死了。熹宗继位后。改元天启。这时他眼前有爷爷神宗、正宫奶奶孝端、父亲光宗3个人的葬礼,和已下葬了的亲奶奶恭妃王氏的移灵问题等待处理。
$ V8 \6 R6 B0 g& k  朱翊钧和孝端的梓宫是同时发引的。由于棺椁沉重,行动困难,又因奉命抬棺的营兵8000余人没受过训练,抬棺出行毫无章法,杠断索坏,十分吃力。灵柩中午出大明门,入夜才抵德胜门,不得已又添兵丁600余人继续前行。好不容易第二天晚上抵达巩华城,朱翊钧棺椁的主杠“龙木”突然折断,棺椁右边一角坠地。1957年打开定陵地宫时,发现地宫内抬陪葬箱的杠子和绳子还没撤下来,从这个细节上可以看出当时情况是多么混乱无序。 # g( I" w* Y" x6 w" \- r9 O0 ]6 N
  四、朱翊钧的皇后 ) }) I0 Q, Y1 B. [( o) W
  孝端皇后王氏,浙江余姚人,为贵族永年伯王伟之女。王氏性情温和宽厚,很得朱翊钧母亲的欢心。她未能给朱翊钧生子,一生恬淡谦和,对被朱翊钧冷落的皇长子朱常洛也多有照应。王氏死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四月六日,谥孝端。 6 L  c: P/ y, }5 J7 d2 t8 f
  孝靖皇后王氏,宣府人(今河北省宣化),父亲王朝案原任锦衣卫百户。王氏于万历六年(1578)选人皇宫,时年13岁,进宫后在慈宁宫侍奉朱翊钧的母亲孝定皇太后。年轻的朱翊钧时常到慈宁宫给母亲请安,有机会私幸王氏,万历十年生下皇长子朱常洛,王氏被册封为恭妃。自此朱翊钧不再理会王氏,将其打人冷宫景阳宫。万历三十九年王氏病逝,一年后被以皇贵妃的身份葬在东井左侧平冈地,礼仪草率,陪葬简陋。 5 |3 M: v) u$ G& E- w) ]
  光宗登基后,下诏追谥母亲为皇太后,礼仪未行光宗去世。熹宗继位为奶奶王氏上尊谥孝靖,并迁葬定陵。迁葬时增加陪葬三箱,一箱为谥册、谥宝;一箱为三龙二凤冠及玉带、玉佩等物;一箱为十二龙九凤冠。" o, d8 x# E# G( A
  五、定陵考古发掘的过程 9 V3 X  {0 P3 c+ r9 d/ s3 r$ A
  (一)起因 " L" x$ k) y3 K/ F& A
  1955年10月15日,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文化部部长沈雁冰、北京市副市长吴晗、《人民日报》社长邓拓、历史研究所第三所所长范文澜、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张苏6人,联名上书国务院,建议发掘明十三陵中的长陵。周恩来总理批准同意,并成立了长陵发掘委员会。经过专家组实地调查认为,应在献陵、定陵、庆陵中先选一陵试掘,取得经验后再考虑对长陵的发掘。因定陵宝城西南隅封土围墙颓坏,露出券门,为发掘地宫提供了一定线索,最后决定先发掘定陵。1956年5月动工。
2 K5 a; \$ ~* ?  (二)发掘过程 , N5 w4 U2 x7 I0 W
  1.第一条探沟 9 v% F% F' x1 ?( u. _
  在宝城城墙内侧,正对墙外露出券门的位置开掘了第一条探沟,这条探沟宽3.5米,长20米。发掘中在宝城墙内侧发现“隧道门”、“金刚墙前皮”、“右道”、“宝城中”、“左道”、“大中”等字样。探沟见底后,发现宝城内侧砖砌隧道券门,门前为砖隧道,隧道弯曲的方向正对明楼后面的宝城。
" i8 A1 K+ T' x; B' Q& E3 Q! q1 r  2.第二条探沟 % C0 z* |. l+ h) [
  为减少发掘的土方量和尽可能的少砍伐宝顶上的松柏古树,按隧道指示的方向,直接在明楼后正对宝顶的方向挖第二条探沟。探沟长30米,宽10米,深7.5米。这条探沟探明了隧道的走向并发现石碑一块,上刻“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字样。定陵是皇帝生前营造的陵墓,完工后必须将地宫用土封上以待帝后,且帝后去世时间不同,这块石碑的作用就是指示方向用的标志。帝后下葬石碑仍埋回原处。
9 K2 w# N+ v5 R/ _/ s  e* B  H  3.第三条探沟
3 _; I$ k9 Q6 e9 \  按小石碑指示的方向,挖了最后一条长15米、宽10米的探沟。在这条探沟中发现了斜坡石隧道。1957年5月挖到了地宫的金刚墙。当年9月拆开金刚墙上封砌的“圭”字形的城砖后,陆续打开地宫内各道宫门,对地宫文物进行整理。1958年7月发掘工作完成。
; t. `- I7 V8 F/ _$ G  c  六、定陵地宫布局及陈设
( ]4 E. k4 q% P  地宫又称“玄宫”或“玄寝”。定陵地宫的制度为“九重法宫”制,法官是指古代帝王日常所居的宫室建筑“路寝”或天子布政时的礼制性建筑“明堂”。定陵地官设计成“五室”便是从法官制度而来。 : q* Z- i" }, o
  (一)五室 1 \7 g# K9 J7 m( m7 @* q% f
  1.后室
& X+ ~1 \' ~% X: @& e* T/ M  X/ y  也称后殿或皇堂,为玄宫主室。后室四面墙壁用条石垒砌,顶部为石拱券,室内地面铺以方形花斑石,正中靠墙设棺床。棺床为须弥座形式,面铺花斑石,镶以汉白玉石边。棺床中央有一方孔,左右长0。4米,前后宽0.2米,内实黄土,即所谓金井。棺床上神宗朱翊钧棺椁位于金井之上,居中,其左为孝端棺椁,其右为孝靖棺椁。盛放随葬器物的朱漆箱置棺床两侧,共有26只。孝靖棺后还放有从原葬处移来的石圹志。 2 y4 \' F  r5 f6 h
  2.中室 6 p, q& b' ?; K, o; s
  又称中殿,位于前后左右四室中央,条石拱券结构,地面铺以细料方砖。中室底部呈“品”字形陈列着一帝二后的神座、五供、长明灯各一套。现为参观者方便,摆成前后一排。神座为汉白玉雕成,皇帝宝座雕龙,皇后宝座饰凤。五供均为黄琉璃制品,各有香炉一、烛台二、花瓶二。座前各有青花云龙大瓷缸一口,是为长明灯。瓷缸高0.7米、直径O.7米,题款为“大明嘉靖年制”,缸内油脂因年代久远已凝固浓缩至5—6厘米厚。. }) P1 ]! e1 w8 s+ s! i0 Z. L
  3.前室 . d$ j) t% u  g4 y* D
  也叫前殿,与中室规制相同,但长度较短,打开时室内无其他陈设,只是地面铺有一层黄松木板,直通后殿。木板大都长3.9米,宽0.3米,厚O.1米。木板上有龙辆(专用于运送棺椁的车)压出的宽2.2米的车辙。 9 P4 Q5 J) {( w# K0 d  k! ]9 T
  4.左右室
: x: p' c- g. O/ A& ]6 j  也叫左右配殿,位于中室两侧,长方形,石券顶,地铺青石板,室内正中靠里侧各有棺床一座,棺床中部为金井,室内均无其他陈设。左右室的用途说法不同,一 1 s9 e7 T% Z3 x$ o) d, g
  说应为安葬皇后的地宫,一说应为安葬皇贵妃的地方,还有一说是为安葬陪葬妃嫔设,究竟如何有待进一步研究。
8 E* g( w% N% I# X& t  定陵五室中,前、中、后三室居中路,与紫禁城内廷的乾清官、交泰殿、坤宁宫的布局相合,左右配殿与东西六宫相应。
: z% H* i( D; f4 p& e* V; b  (二)地官宫门
* e( `3 v# q# o7 t  1.地宫宫门的特点
% a, e" O0 m( _8 @$ L  定陵地宫五室共设石门7座。其中前、中、后三室的3座石门为随墙石门楼形制,下承石刻须弥座,顶为庑殿顶,檐下有额无字。每座门均为对开汉白玉石门2扇,每扇石门高3.3米,宽1.7米,重约4吨。门轴一端厚0.4米,铺首一端厚0.2米。重心在门内侧,里重外轻,开关自如。门扇上外侧刻门钉横九竖九和兽头衔环铺首,与铺首相对的门背面留有突出石坎,门扇顶部为铜质管扇。两副门扇的轴端插入管扇两端,整座门端庄精美、结构稳固。通往左右室的隧道两端各有青石门l座,共4座,青石门尺寸小了很多,无雕无饰,结构与汉白玉石门相同。 ! t. z+ F8 ^6 B! D
  2.自来石 # G8 W6 Z5 {& f$ G: o0 |0 B
  7座石门各有从内部顶门的石条,称之为“自来石”。用自来石关门的方法是先将一扇门关严,将另一扇门关到地面石槽内侧,门内有人将自来石放人地面石槽正中,斜靠在半掩的门扇石坎上。门内人从门缝中撤出,将未关上的门扇拉紧,自来石便落在两扇门的石坎下,将门顶牢(此为一说)。开门时,古时用一种叫“拐钉钥匙”的专门工具开启地宫宫门。地宫石门有3厘米的缝,将拐钉钥匙伸进门内卡住石条推起来,便可打开石门。崇祯和他的周皇后葬入田妃墓,据说就是用的这种方法。但拐钉钥匙形制如何、尺寸多少,史无遗存,不得而知。打开定陵地宫宫门时的方法与拐钉钥匙的原理是一样的,当时是用铅丝套住自来石,再从门缝中用木板把自来石从地面石槽中顶出,挪开自来石,门自然被打开。 1 ?4 b+ D  j: \& I# h& [# i8 _
  七、金井 $ w+ G% y& h/ R
  (一)金井吉土 0 X. U* p9 e4 a7 _$ w0 ~$ b
  地宫中金井的位置在卜选陵址时选定穴位的正下方。穴位定下以后,先要在穴位后方打样坑以勘验墓地的地质情况,勘验无误后便可择吉动工兴建地宫。
; v3 F7 N6 J' F3 T) X$ c( s  清代金井吉土的形成是大槽开挖之前先要用杉篙、蓆子等材料扎成大棚将大槽遮护起来。大槽开挖到基础层时,在穴位正下方留下一个原有土壤的土墩,立于大槽中。这个土墩在帝后陵寝中称“金井吉土”、“原山吉土”或“金井本山吉土”(妃嫔园寝则叫“气土”)。明代金井吉土的规制不详,清代“金井吉土”的尺寸为长5尺5寸,宽3尺6寸。
7 R9 x: n3 n7 ^- p  金井吉土的实际作用是它的顶部在地宫设计中是地平控制标高,底部则是大槽基础标高。在施工的全过程中,这个土墩一旦形成便要用护架、罩棚保护起来以免施工时受到破坏。 " {) M$ G" P) v1 U( c  ]! O6 `
  (二)金井的形成 ' B" E! Y: H  }( Q( \" H8 F& `7 X$ H
  在地宫进行基础建设和地面施工的过程中,金井吉土逐渐被建筑材料合围埋没。修到地面的高度与金井吉土的顶部为同一水平时,地面上建宝床(棺床),这时在其金井吉土的位置留出相应尺寸的空间,这便是所谓“金井”,也叫“穴眼”。皇帝下葬时,在金井内装入点穴时初掘吉土,而后安放棺椁于金井上方。$ W+ z' W: S  Q3 ?; u
  (三)金井的实际作用
8 @( C4 |: y; K1 C, |4 E8 G  金井是实现整个陵寝建筑格局的基准点。平面上它起水平方向的标志作用。居中为尊的对称设计必须确立中轴线,而中轴线则用罗盘通过金井的中心决定。立面设计的实现,也是以金井的位置来决定垂直方向的深度,及陵寝结构的各个层次。 # F6 f6 b0 e9 w
  八、定陵的出土文物 6 m: g  C+ E  M/ S8 M# [$ e4 f0 s
  定陵共出土各种文物3000余件,其中有皇帝的各种礼冠如冕、皮弁、翼善冠;皇后的各种凤冠;帝后的服装、面料及首饰、玉带、玉佩、衣料、礼器、金银锭、兵器、瓷器、冥器等等,件件精美。择其珍贵者介绍如下。
& Q) P+ Q6 ]1 A& Z' e9 i3 T  (一)冕
$ f- ?6 r# M% u2 S# L1 W; n- {  冕是古代帝王最高贵的礼冠。定陵出土的神宗冕冠有2顶,一顶在其棺内,一顶在随葬箱内。冕的形制帽子部分为圆形,外蒙黑纱,内衬红绢。帽子上为“铤”,缇以桐木板做成,上黑下红,前圆后方。綖的前后各缀十二旒,也就是前后各以五色丝绳,按朱、白、苍、黄、玄五色顺序串成12串各色珠串。冠之两侧用红丝绳悬挂玉瑱(又叫充耳)。眼前有十二旒,耳边坠玉瑱,示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之意。朱翊钧的这两顶冕与周朝的冕冠制度一脉相承,是不可多得的实物。
# `; X8 d6 `9 M6 r+ Z0 q  (二)翼善冠
. H+ E8 ]" y& Q5 R) c! q  L. m  翼善冠这种形制的帽子,据说是唐代李世民创制的。定陵出土了3顶翼善冠,2顶为乌纱翼善冠,1顶为金丝翼善冠。其中金丝翼善冠最为精美。这顶翼善冠全部用金子制成,重862克,冠高24厘米,直径17.5厘米,用518根0.2毫米的金丝编成。所编花纹空隙匀称、玲珑剔透、如翼如纱。制作上采用了掐丝、垒丝、码丝等各种工艺,细致到龙身上的鳞片都是用金丝拧成。焊接工艺火候恰到好处,不露丝毫焊接痕迹,制造水平登峰造极、炉火纯青,令人叹为观止。 & J) F  q! W: o& [# A: i3 h
  (三)衮服 % s+ k* o, t. S1 F/ C
  衮服是古代帝王最高等级的礼服之一。定陵出土的衮服共有5件,其中刺绣3件、缂丝2件。每件衮服上饰以十二章纹,十二团龙。十二章纹中,日在左肩,月在右肩,星辰、山脉分布于背,华虫饰于两袖,宗彝、藻、火、粉米、黻、黼分别饰于前后襟。龙则分别饰于左右肩各一,前后身各三,左右两侧各二。这几件衮服中的两件缂丝制品尤为珍贵,首先缂丝织造艺十分复杂,其次这两件衮服所用织造材料异常稀有,使它们更加不同凡响。这两件衮服大量使用赤金圆线织纬,而且把孔雀羽绒织进图案中,几十种颜色的彩绒和丝线的色彩搭配,使得衮服庄严华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oexam.Com ( 湘ICP备18023104号 )

GMT+8, 2024-6-6 05:26 , Processed in 0.57084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