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我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4|回复: 0

[导游辅导] 2010年导游考试导游基础第三章考点知识:传统思想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18 15: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三节 传统思想文化
  _6 o# h' N8 N- ]4 j( z& J7 _1 C  一、先秦思想文化! c9 q6 w/ ]. m
  (一)龙凤崇敬
3 j8 F4 P5 k& Q  中国古代的龙凤崇敬源于人们对身外世界的疑惑和敬畏。
1 z1 F5 W* g, }; K; R/ g5 a  龙为古代传说中的神兽。我国的各个民族几乎都将龙看作吉祥、力量或希望的象征,都称自己是“龙的传人”。在遍及神州大地的众多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批带有各式各样的龙形文饰的文物。人们想象中角似鹿、眼似龟、腹似蟹、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龙的形象,正是综合了各氏族的图腾形象而产生的,象征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由各地区、各民族多元发生、发展的结果。凤为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能在火中再生,雄为凤,雌为凰,合称凤凰。
+ |9 A3 n- `- Y3 |1 j3 f8 U  长期以来,龙与凤作为我国人民心中的神兽和瑞鸟,始终受到崇敬。进人阶级社会以后,龙凤崇敬更多地包含了人们对统治者的仁德、贤明和对理想社会的企盼与寄托。最高统治者则利用人们对龙凤的崇敬,自封“真龙天子”,将龙凤作为帝、后的象征,向人们灌输“君权神授”理念,从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B8 G# s$ v% A9 L4 F4 C
  (二)巫史的出现1 e" r0 B7 j5 G# u9 }
  商周时期的巫和史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知识分子。巫和史在当时是最有学问的人,能代表鬼神发言,指导国家政治和国王的行动,所以在朝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一般说来巫史有分工:巫偏重鬼神,擅长歌舞音乐和医治疾病;史偏重人事,负责记人事、观天象,对典章制度更为熟悉。但巫与史通常又集二任于一身,所以后世往往合称为“巫史”。2 ^( A6 [' h: \/ C
  巫史垄断神坛,把持政坛,执掌学坛,既奠定了早期中华文化的基本格局,对后世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特点的形成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以文史哲相通为特点,其源头即为巫史文化。3 B# W' V- ?2 G4 q& I: z
  (三)阴阳、五行、八卦
8 S, h; @2 U5 o: q  1.阴阳
: J, O% M& C, s3 t) `* d) q4 }; j7 A4 U  阴阳,原指向日为阳、背日为阴的日照向背。《周易》中,阴阳用以形容两种相反相成的物质属性,后人将其引申为两种相互对应、此消彼长的现象或事物。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夫为阳妻为阴,刚为阳柔为阴,动为阳静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前为阳后为阴,脏为阳腑为阴等。
3 B1 C9 q* n- E: N5 I  2.五行  ?1 Z5 f6 z7 J* z& c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在《尚书洪范》中原为构成宇宙万物的5类基本物质要素。春秋时期,有人将五行与天命鬼神联系起来,用以推断人间祸福。战国时期,齐国人邹衍将阴阳与五行联系在一起,创立了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 f) `0 ?1 T& c; ^8 F( Y) Y7 A. S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 m* [5 V+ x0 j  五行相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4 g7 F3 I6 f( _- n  以后,不断有人将五行附会于各种自然或社会现象,从而衍生出五色、五方、五脏、五性等。
8 _! a! W4 s2 ?$ l. X) ]
; b9 d( F+ H7 Q& s  V- ]! s  阴阳五行的理论在民间广泛流行,成为术士们卜卦算命的主要依据。
8 x* f% Y' e3 S3 c  S4 I6 C  3.八卦
0 b! Q) I1 z* G  ]2 @& ~) o- ~  八卦是《周易》中的8种符号,各有其名称和象征意义。
, _/ b! O& b5 S9 X) }' S& Q  八卦初为商周巫史卜筮(shi)所用,后传至民间,用以卜算吉凶祸福。
. p9 D4 N, _9 Y9 ]6 N  Q) o  “——”(阳)和“一一”(阴),称为爻,三爻组成一卦,得八卦,也称经卦,并构成4组矛盾对立的形态;两个经卦依次排列,得64卦,也称别卦。矛盾统一与动静的变化是64卦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辩证法因素。& R3 N# u; x  r1 ?4 S
  八卦相传为伏羲所创,周文王推演为64卦。每卦和每爻都有文字说明。据说卦辞为文王所作,爻辞为周公所作,而解释卦辞、爻辞的则为孔子。
3 v+ Q7 m" O2 `; u  (四)诸子争鸣与儒学产生! p( u" v; x) y4 ]
  1.诸子争鸣
4 v0 L5 ~) ~" h# P* t+ f/ f  o$ u  春秋后期至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的兼并越来越激烈;政治变革、社会动荡,各主要诸侯国相继变法,旧贵族势力受到毁灭性打击;西周时期“学在官府”的沉闷局面被打破,学术文化下移,进而得到普及和发展,新兴的“士”阶层空前的活跃,其作用越来越大;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视野不断开阔,思想认识进一步深化,为人们研究自然和社会提供了新的素材和依据;由于地区差异,各地的文化传统不尽相同,造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
* b6 Z0 J2 m- r7 i  当时学术流派计有140多家,被称为先秦诸子,或诸子百家。其中以儒、道、墨、法、名、阴阳、农、杂、纵横、小说10家影响最大,皆有著名代表人物和反映该派政治思想、哲学观点的著作,两汉就有“九流十家”的提法。还有兵家与医家也很著名。' F: z9 j5 w/ o  t/ O& U
  2.儒家学说的产生
# }" |! I: V. J7 |+ _7 c$ x  儒家是春秋后期由我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创立的一个影响最为深远的学派,产生不久就在诸子百家中取得了显学的地位。
, `4 C5 C% J8 F9 |( c9 }  孔子(前55l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概括起来就是恢复周礼,待人宽厚、诚信、谦让,不要把自己不希望的东西强加于别人。他承认天、命、鬼、神对人类的支配作用,世界观总的来说是唯心主义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又重人事轻鬼神,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孔子死后,儒学分为8派,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两派。他们将各自的思想注入儒家学说,形成儒家内部的两个对立派别。/ R* M: W; Z% V# k% G) ^

1 t& p9 e) X7 R6 A! _  孟子,名轲。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门下。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被后人视为儒家正统,尊为亚圣。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性善理论。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仁政的学说。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主张统治者应实施王道和仁政。只有法先王,行仁政,复井田,省刑罚,轻赋役,使黎民不饥不寒,才能顺民心,得民望,使自己的江山稳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oexam.Com ( 湘ICP备18023104号 )

GMT+8, 2024-6-1 09:07 , Processed in 0.14677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