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我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44|回复: 0

[心理学] 四川教育心理学(A类)考点简编:第四章社会发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18 15:4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四章 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育
3 S/ w' c4 ~$ C  F' o本章目的是掌握教育和整个社会发展关系的一般原理,以作为今后学习和工作的指南。是原则性的章节。概念多、原理多是该章的特色。出题方向可以使名词或简答。自然,章章见肉的选择题自不必提了。
' q6 J9 z0 \  }& Y& {" H第一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原理
4 M* b; P0 X9 W; U6 P发展概念的多样性,本书侧重于有机体的系统性变化。以生理年龄的推移为线索,经验与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个结果使得个体的系统产生的向着更高级适应性层递的不可逆转的机能、构造上的变化过程。# Y2 ~8 {5 B  Y! |/ e  {& Y
概念解读关键词如下:生理年龄 经验与内部 相互作用的结果 个体体系 更高的适应性 层层递进 不可逆转 机能和构造 变化的过程
9 a, [) m# ~% E* h4 T+ {/ c. Y* W* s# I; `不符合这个特征的就不是发展而是暂时的可逆的变化
! N# q4 {8 x0 E3 h. H儿童发展的方向:头尾梯度,近末梢梯度(存在超越或低于平均发展速度的个体差异现象)' D- t5 H2 Y1 V# u5 I
儿童智力运算的发展顺序:感觉运动——带有主观性和直观性的前概念阶段——带有具体情境的逻辑运算——形式的抽象的逻辑运算* k% [$ e2 O2 i1 e
发展的趋势:
+ |  [; C( P2 j' a" n1. 综合的分化(分化与整合的统一)——从混沌中分化出来,但是不是七零八落地产生的,而是按照一定系统的原则,在分化的同时又整合地产生。
( X( @6 ~8 ]& L, o" N$ y0 [+ J2. 平衡化——在综合的分化中,也不是所有的认识与活动可以在同时取得系统化的,在未取得系统化的时候,个体系统是处于一种焦躁不安的失衡状态,随着时间的延长,这样的失衡渐次得到相对的稳定,系统化渐次形成。这样,个体动作和认识的分化就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了。当然,随之而来的新的分化又会在不同程度上随时打破这个平衡。于是,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就构成了个体系统的一波一波的发展。# x. b0 K, O0 Z+ @( ~
3. 概念化——当个体掌握了语言这个第二信号系统后,各种感觉、知觉和表象(分为动作表象、映像表象和象征表象)都可以用语言表述出来。而对上述阶段的综合化合细致化后的结果,概念就应运产生了。概念就是摆脱了不必要具体现象后的本质的内在的特性反映。' D  w- _. D. j2 ~# G. C
4. 社会化——新生婴儿不能区分人与物,更不能独立存在,四个月后才开始表现出对人的依恋,六个月后就开始畏惧生人的怕生现象,婴儿的交际范围只限于父母与周围的人,幼儿期(其实在托儿所已经开始了)开始扩大到教师、同学、左邻右舍的玩伴等等,社会性明显增强。在交往扩大的时候,冲突也随之产生,于是,为了适应一定的群体对个体的期待、评价、规范等,进入幼儿期的孩子就开始了社会化的学习和适应。到了发展的后续期间,这样的社会化会更加地深入和广泛。7 {- M4 l& `! ?% G) b
5. 个性化——在个体社会化的同时,个体的另外一个发展趋势,也就是展示自我的趋势也同步在发展,这就是个性化。所谓社会化,不过是相互妥协了彼此认同了的个性化。而在这个过程中,依然还存在着不完全认同和不完全的妥协的个性的东西。而这些的总和就构成了个性化。而群体也因为不同个性化的个体的不断分化而也随之不断分化。总是保持不变的群体是不存在的。个体个性化的方式表现在思维方式、待人接物、兴趣方向、习惯等等。7 R2 }( z' L( R: g6 N( E9 U1 v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2 v, I+ t2 M+ k/ z8 ^( m* w1 o
1. 遗传与环境:郝布将智力分为天生的潜能智力A与可测的智力B。本书观点:不同的心理机能,二者的影响不同。詹森认为,环境是做为遗传的阈限值而存在的,超过一定的阈限值,即使再这么增强环境的刺激,也不能产生现实影响。当然,他也认为,不同的心理机能的阈限值并不相同。詹森认为,身高与语言能力类,除开极端贫困的环境条件外,几乎全部是遗传的外显,而没有环境多大的牵连。而绝对音阈和外国音韵的辨别,只有通过特定的训练与适当的环境才能实现。
7 R& @$ L! i8 I4 K' e5 p  v, q2. 成熟与学习:前一对问题的探讨还只是对环境与能力的粗略的比较,具体的比较还应该引入成熟与学习这一对范畴。这里有卡迈尔可的蝾螈游泳实验。这个实验说明了有些能力的得来不是因为学习而是因为生理年龄的成熟。西尔佳德业经过试验得出几乎相同的结果,就是有些能力不是因为学习得来的,就是看上去可以训练得到,效果也是暂时的,主要起作用的因素还是生理年龄的增大也就是成熟。于是,基本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成熟与学习的关系式,成熟时获得一定阶段学习的前提,而学习又可以获得更多的刺激与经验,从而作用于成熟。成熟与学习是很复杂的相互作用的关系。
0 u7 D, x% U# A. j1 M& d- q6 p3 E3. 社会环境因素:遗传给一个个体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而社会环境取决了这个个体是否可以得到发展与向什么方向发展和发展成这么水平。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是经常的、广泛的也是极其复杂的。对个体的影响也可能是积极的、正确,也可能是消极的、错误的。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还有自发性与偶然性的特点。
7 |, B* n5 p1 C4 B4. 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教育属于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影响。它与其它社会条件不同的是它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组织一定的教训内容、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的系统的、积极的教育影响的过程。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表现在:第一:学校教育能够充分利用儿童遗传素质,对其心理发展施加积极的影响。第二:学校教育可以让个体有选择地受到其它社会环境的影响。第三:学校教育能够影响个体的发展方向与水平。4 e0 I; I/ y, Y
5. 主观能动性:前面四者对于个体的影响总的来说都是外在因素,而个体发展主要地决定于个体的内在因素。而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就是这样的内在的因素。
  b; m2 i" \9 L: }$ h* @; Z  ^9 p7 A1 O0 P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这个年龄特征的概念容易理解,不多言了。而依据这个特征划分的年龄阶段才是一个要点:乳儿期——零岁到一岁,也叫哺乳期;婴儿期,一岁到三岁,也叫幼儿前期;幼儿期,三岁到六七岁,也叫幼儿园期;学龄初期,六七岁到十一二岁,也叫小学期;学了中期,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也就是初中时期;学龄晚期,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高中时期;以后进入成年。+ _9 y) N$ H# i' J
儿童心理特征具有下面几个特点:
9 s. [0 D2 W5 ?9 K1. 稳定性:年龄心理特征不会经常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不可能完全不同,在基本社会条件相同,甚至不同社会条件下的儿童,年龄特征总有不同程度的相似和相同。
/ \% C) J: K8 |! X6 }2. 可变性:稳定性是存在的,而可变性更是不同社会条件、历史条件、阶级背景儿童之间存在差异和变化。) z1 R) H, v5 |8 M8 E
3. 二者的统一:儿童心理的特征是稳定性与可变性的辩证的统一。变化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oexam.Com ( 湘ICP备18023104号 )

GMT+8, 2024-5-3 11:38 , Processed in 0.18358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