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我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7|回复: 0

[说课] 高中语文说课教案:赤壁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18 15:5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赤壁赋》说课稿
# b$ d% s6 ]& ]4 f6 ~% J- o. \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 l% e6 d; I' B" d# B8 t- y  大家下午好!
1 @3 A( C0 e3 p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赤壁赋》,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效果和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说明一下' T9 l) J5 p! T/ p2 h: V: z" D
  一、说教材: c& W" N* \3 @
  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的则更是达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 “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它是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是这篇文章的一个教学重点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 “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的这一要求
# R' u( K- Z8 o3 l& y7 Z4 Q/ d: g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
+ g; m/ F0 M) n  (1)“以文为赋”——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4 x! J; ^, i0 }0 K: D' u3 D5 z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 j; K3 |0 F0 o) f% o  (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G4 J& m" W) j) C2 V( A$ S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以下教学重点:
, ~& v( O3 U/ _  [4 A  (1)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a# M) a8 E) h6 U# O
  (2)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 [$ F! E- n0 u& c3 V
  二、说教法$ U; {' @2 Y. _; K8 y
  根据新大纲的要求,中学生应能够诵读一定量浅显的文言文,《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第一课时应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课时重在研究性的讨论学习,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写好发言稿,课堂上以交流、讨论的形式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g" n0 O$ Q% U2 O+ V  X) R9 H
  这篇课文教学课时设计为两课时; r/ W5 o4 o9 A" q( W1 r& }* ?
  三、说学法3 l- _* Y! Q' P5 P, m: ^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基于这一点并根据这一篇文章的特点,设计以下学习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韵律感;2、小组合作,理解文章内容;3、学生自主探究鉴赏,提高审美情趣+ R2 N/ n9 ?, b  f; ?% P
  四、说教学过程
2 q8 J9 i$ u$ m* B2 F  第一课时
. x/ L* i9 ^0 l  一、关于作者:
* W2 _6 g$ c6 l9 ~8 f) m# Q% h6 j  作者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是黄州、惠州和儋州他曾有诗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儋州惠州” 苏轼写作赤壁赋正是在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的时候教师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 j. Y7 V9 l* U9 {6 E  二、听录音或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轻重和变化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正读音—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
4 G7 y" v2 V+ F0 B$ N' H+ Y. H% \  之后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予以纠正,教师予以点评; g% k/ Q8 K  R3 H
  三、根据注解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之后,学生质疑答疑,教师引导总结,提示重要知识点,举例:
" K3 o1 w' P& i6 \  词类活用——; m/ j  Y- d2 T1 n: `" ?
  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2 {5 `( c1 b' S2 K9 p5 l3 [. z
  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
% Q+ S, F- j% C' _- i7 X) P! b  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I; ?6 h& E* ~8 s3 K* ^
  特殊句式——. M) ~& `7 u9 k. U8 K3 O
  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 R1 Y' L0 e" W0 A& \9 f0 H- m1 N
  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  O& C/ i% R' H- U
  四、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后思考回答+ J. `& g1 ?5 |3 a3 b' i7 y4 z
  教师点拨:9 M+ _1 l5 v+ w5 w( F
  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 u5 J) l* W6 Y. ~5 y% k* \- m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 N- c3 v0 c0 k8 T0 Y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6 w) L& i# E7 X% \& {7 ~, Z! V0 ]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X3 h! `3 `; w+ N8 Q+ A& Y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6 b* m( d% B" L/ M. |. X
  五、通过以上的分析,再让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景、情、理的关系
5 ?- k" m; A  p) |( t  h7 P  教师板书:以景动人——以情感人——以理警人
& U* q7 Y1 I. r  六、作业: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 r: w" i/ H3 G# d! J. z. n  (1)欣赏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谈谈古人的山水意识3 D% i. m$ {$ G1 i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 V9 x9 ]: I; B0 x: k& F
  第二课时. K) [* W5 a2 K
  本课时围绕上一节课的两个问题展开,以学生发言——讨论——总结,教师适时的引导的形式来进行
$ P6 l! }1 C$ L$ @7 I& d) s$ R  b  一、评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z) U1 X& |" `) h, r$ p, G- V$ x+ E
  教师点拨:
1 n5 N* q! c5 B) l& _  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s. Z, S1 ]" ]: ~6 l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8 v, b% q; c9 h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6 L1 {4 H7 \  Q" Z& |' w" ?
  二、引申苏轼的山水意识/ U! }  g! t% X2 i( v
  通过学生讨论回答,明确:
5 m, j( F% V% y$ ]4 m$ Y; E  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从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不再是象魏晋诗人那样只是作为哲理思辩或徒供观赏的客体,而融入了苏轼的生活、兴趣、情感当中秋风水月、平畴旷野,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也随之流淌出来,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7 I) E; R% I- ~: H
  三、主客是否为两个人?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
3 W7 F6 S$ a, ?8 D$ z, r  答: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 ]0 N; S! J; o- B/ e+ ^+ u# \  通过学生讨论回答,明确:  {8 x+ |2 c  q) K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态度)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8 T# Q2 P" }/ f. q6 }& j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态度)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5 x9 X3 d0 Y# v4 t+ \- t4 ]5 w) d
  四、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o2 Y3 ~1 _$ V2 I: l
  教师引导,点拨明确:这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 A% R8 k3 C+ ~0 k  五、结语
, A# D# K  B5 O  b  (1)文章具有赋的情韵,散文的笔调,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上的束缚,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带韵的散文,兼具诗的情韵和散文的理意,体现了韵文的优美、绵长的特色
4 B; v7 S7 j7 A- K4 V  (2)《赤壁赋》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1 ~) r; U/ p: R+ q" y
  六、布置作业
" P) N% L  R( t1 J  n  (1)将文中的第一节改写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 B% w/ t2 J+ T) v  x  (2)比较《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异同$ f5 S0 c6 l- s* S. W
  五、说教学效果
9 U' X2 N) t( S# K8 j. R  这节课最精彩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在第二课时分析“苏轼的山水意识”和“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这两个环节,在这两个环节中,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并做好引导,让学生充分回答并控制好课堂进程,因势利导,成就课堂3 }9 z$ o7 K4 f& g2 D2 r- U
  六、说板书设计(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oexam.Com ( 湘ICP备18023104号 )

GMT+8, 2024-4-29 04:56 , Processed in 0.87909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