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我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8|回复: 0

[心理咨询师] 2012年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生理心理学》讲义1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18 17: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了帮助考生系统的复习心理咨询师考试,全面的了解心理咨询师考试教材的相关重点,小编特编辑汇总了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资料,希望对您参加本次考试有所帮助!1 c" _: }# w2 y% \" V+ c2 B
  心理咨询师《二级心理咨询师》知识点:神经细胞的基本知识* v- n# Y* O  V. r
  心理咨询师《生理心理学》讲义神经细胞的基本知识
4 r0 B6 L# O, V- e& ~& q" m  在细胞学与超显微结构学水平上,神经组织由两类细胞组成,即神经元(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两者的数目大体相等。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神经系统框架,并对神经元发挥组织营养的功能,不直接参与神经信息的传递。$ [9 @9 I  t9 u/ G! n$ y
  神经元由胞体、轴突和树突组成。神经元之间发生关系的微细结构,称为突触。突触由突触前神经末梢-终扣、突触后膜和两者之间大约20-50纳米的突触间隙所组成。突触前兴奋的神经冲动并不能跳越突触间隙直接传向突触后成分,绝大多数情况下要通过化学传递机制,才能完成信息传递过程,突触根据功能可分兴奋和抑制性突触。
0 r& U! S8 n# j4 @  e5 S7 @, ~  (一)整体水平的神经生理学概念
  P& y, e; P% [* C* T/ Z  (选择)经典神经生理学通过实验分析的方法证明,脑活动是反射性的,每种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该反射的反射弧。是由传入、传出和中枢3个部分组成。机体的先天本能行为以遗传上确定的反射弧为基础,是同一种属共存的特异非条件反射活动。与此不同,后天习得行为是建立在先天本能行为基础上,由暂时联系的机制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 A( I0 s; T7 `) p6 y  无论是非条件反射还是条件反射活动,在神经系统内都有兴奋和抑制两种神经过程,按一定的规律发生运动,即扩散与集中和相互诱导的运动规律。* ^) a( N) N( ]4 b" l8 P0 u
  抑制分为非条件抑制和条件抑制两大类。5 c% ^$ s8 j+ V" I' L3 k8 X
  超限抑制:任一刺激强度过大,不但不会引起兴奋过程,相反会引起抑制。
* {( t2 D# s' P8 v9 Y4 _. K5 O  外抑制:当机体进行某项活动,周围出现异常可怕的声音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怔一下,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这种现象就是外抑制。简言之,现时活动以外的新异刺激所引起的抑制过程就是外抑制。! n; F! N: t* j2 d
  超限抑制和外抑制都是先天的非条件抑制过程;消退抑制、分化抑制、延缓抑制和条件抑制,都是条件抑制,都需个体习得经验才能建立的抑制过程。3 h7 x5 J2 f0 X6 j' L7 x) ~( h
  脑电图(EEG):当人们闭目养神,内心十分平静时记录到的EEG多以8-13次/秒的节律变化为主要成分,故将其称为基本节律或α波;如果这时突然受到刺激或内心激动起来,则EEG的α波就会立即消失,为14-30次/秒的快波(β波)所取代;逐渐睡着了,就会发现EEG的α波为4-7次/秒的θ波,甚至0.5-3.5次/秒的δ波所取代。  z, T. W; D/ i$ v; \& r$ J
  (二)、细胞神经生理学的基本概念
$ `$ s8 q- T5 Z2 p$ u. i+ q  利用微电极技术对细胞电活动进行记录,是细胞神经生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资料表明,神经元的兴奋过程,伴随着其单位发放的神经脉冲频率加快;抑制过程为单位发放频率降低。无论频率加快还是减慢,每个脉冲的幅值不变。换言之,神经元对刺激强度是按着"全或无"的规律进行调频式或数字式编码。# W8 d# [' x) J8 C( Q% {
  (名词解释)"全或无"规则是指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刺激阈值,对阈值以下的刺激不发生反应;对阈值以上的刺激,不论其强弱均给出同样高度(幅值)的神经脉冲发放。
4 G& z2 I$ M; S2 n) K& K$ ?0 w  (名词解释)与上述规律相对应的是级量反应,突触后膜上的电位,无论是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还是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神经动作电位或细胞的单位发放后的后电位、感觉器官的感受器电位都是级量反应。在这类反应中,其电位的幅值随阈上刺激强度增大而变高,反应的频率并不发生变化,因为每个级量反应电位幅值缓慢增高后缓慢下降,这一过程可持续几十毫秒,且不能向周围迅速传导出去,只能局限在突触后膜不超过1平方微米的小点上,但其邻近的其他突触后膜也同时发生EPSP,则两个突触后膜上的EPSP却可以总和起来。电子显微镜研究表明,人脑的神经元是一个直径大约50微米的多型细胞,其胞体和树突上密密麻麻地分布着数千个突触,每个突触的后膜位点范围很小,但可以总和起来(空间总和与时间总和)。; F% x: @( |" R) }; C8 Y- P
  如果总和的EPSP超过这个神经元的单位发放阈值,就会导致这个神经元全部细胞膜去极化,出现整个细胞为一个单位而产生70-110毫伏的短脉冲,这就是快速的单位发放。可以迅速沿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末梢的突触,经突触的化学传递环节,再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后电位。神经信息在脑内的传递过程,就是从一个神经元"全或无"的单位发放到下一个神经元突触后电位的级量反应总和后,再出现发放的过程,即"全或无"的变化和"级量反应"不断交替的过程。( g" K. p1 e& Z; ^$ B& T7 A
  物质基础:40多年前,细胞电生理学家根据这种过程发生在细胞膜上,就断定细胞膜对细胞内外带电离子的选择通透性,是膜电位形成的物质基础。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外钠离子浓度较高,细胞膜内钾离子浓度较高,这类带电离子因膜内-外+的浓度差造成了膜内外大约负70-90毫伏电位差,称之为静息电位(极化现象)。# ?0 a9 M  Q. ]' p! v; Q- D# j
  当这个神经元受到刺激从静息状态变为兴奋状态时,细胞膜首先出现去极化过程,即膜内的负电位迅速消失的过程,然而这种过程往往超过零点,使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这个反转过程称为反极化或超射。所以,一个神经元单位发放的神经脉冲迅速上升部分,是由膜的去极化和反极化连续的变化过程。
$ B! D. @- E/ O8 }9 u5 ?  (填空)综上所述,神经元单位发放或神经干上的动作电位,其脉冲的峰电位上升部分与膜的去极化和反极化过程形成,膜处于钠膜状态;峰电位的下降部分与复极化和反超计划过程而形成,此时膜为钾模状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oexam.Com ( 湘ICP备18023104号 )

GMT+8, 2024-4-30 21:10 , Processed in 0.18049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