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我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2|回复: 0

[心理咨询师] 2012年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普通心理学第三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18 17: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了帮助考生系统的复习心理咨询师考试,全面的了解心理咨询师考试教材的相关重点,小编特编辑汇总了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资料,希望对您参加本次考试有所帮助!6 g9 O! E3 P0 s4 N9 @/ `, i0 v
  第三章 意识和注意
/ v/ E4 ?5 G4 u# Y$ r3 L* a3 i  1.试说明注意的概念及功能。
& s8 x8 x' ]# L' @  注意(attention)是和意识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但不同于意识。简单地说,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同时,注意的对象又是在变化的,而且在大多数时候,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控制这种变化。
) T( s  q, L8 W, x/ J  注意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具有一系列的功能。6 R- M  o  U+ H# H8 J8 H! R" M
  (1)选择功能
) F: A. G* R+ o" t* N  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进行选择,使心理活动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任务相一致的各种刺激;避开或抑制其他无意义的、附加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刺激。既注意将有关信息线索区分出来,使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向性。许多心理学家把注意看作认识选择性的高度表现。. @; ~+ k! f9 I
  (2)保持功能
7 G& z3 D' C5 {0 J* N; H2 t/ t  外界大量信息输入后,每种信息单元必须经过注意才能得到保持,如果不加注意,就会很快消失。因此,需要将注意对象的映像或内容保持在意识之中,一直到完成任务,达到目的为止。
$ N0 q1 w- ^" i0 s2 a& L/ ^" R  (3)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
# P) A. _; R: O. R* N1 A  有意注意可以控制活动向着一定的目标和方向进行,使注意适当分配和适时转移。工作和学习中的错误和事故一般都在注意分散或注意没有及时转移的情况下发生的。7 C" k2 I9 Q* t6 M( ~
  2.试述关于注意的认知资源分配双加工理论+ R2 x! X/ C3 x) p) T! M
  在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的基础上,谢夫林等人(1977)进一步提出了双加工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其中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化进行的。这些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在习得或形成之后,其加工过程比较难改变。而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 A: ^/ }* c- `1 n$ _: S6 @3 X( p  双加工理论可以解释很多注意的现象。我们通常能够同时做好几件事,如可以一边骑自行车一边欣赏路边的风景,或是一边看电视一边织毛衣等。在同时进行的活动中,其中一项或多项已变成自动化的过程(如维持自行车平衡和织毛衣),不需要个体再消耗认知资源,因此个体可以将注意集中在其他的认知过程上。
5 S" H# M8 _0 A5 n- U( `  意识控制的加工在经过大量的练习后,有可能转变为自动化加工。例如,初学一种动作技能(如骑自行车)时,需要全神贯注,注意力高度集中。当经过不断练习,已经熟练掌握这一技能时,就不需要占用太多的注意了。
9 P+ Z- z& C% i, \# s  3.意识8 d$ X% K3 J  G* y
  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意味着清醒、警觉、注意集中等。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的一些东西,如对幸福的体验、对周围环境的知觉、对往事的回忆等。在行为水平上,“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与自动化的动作相反。例如,早晨起床后,一个人在选择穿哪一件衣服时,是受意识支配的,而穿衣服的动作本身通常是自动化的,不受意识的控制。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立的精神实体,由思想。幻想、梦等构成。
8 |: Y; q' h  R  ~. P. A, v6 }9 r: i  意识概念本身很复杂,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 i8 g% D; @& x- V
  (1)意识是一种觉知。人也能觉察到某些内部状态,如疲劳、眩晕、焦虑、舒服或饥饿等等。人还能觉察到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等。
4 f) B* t3 Z: ~2 G  (2)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在这个意义上,意识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这就像在机器人或人工智能这样复杂的信息加工系统中,通常需要一些特定的功能对系统进行控制和调节,这种控制和调节对系统的正常运行与保持一定的功效有重要作用。换句话说,意识不只是对信息的被动觉察和感知。它还具有能动性和调节作用。
) w3 x) Y& ^+ T  z. z9 ^  D# M; q  (3)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或水平,如从无意识到意识到注意,是一个连续体。另外,意识还存在一般性变化,如觉醒、惊奇、愤怒、警觉等。+ w; y& o* k9 D$ A  K7 b! U
  4.试评述几种主要的注意选择理论。4 u+ J; s; Z" h6 V# K) ^+ x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对注意的选择功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模型。这些理论解释了注意的选择作用的实质,以及人脑对信息的选择究竟发生在信息加工的哪个阶段上。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理论。
* `% C2 ]: K4 u# p  (1)过滤器理论7 R3 s7 z4 V- V1 V+ E/ a( s! k+ J
  1958年,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Broadbent,1958)根据双耳分听的一系列实验结果,提出了解释注意的选择作用的一种理论:过滤器理论(filter theory)。布罗德本特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人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布罗德本特把这种过滤机制比喻为一个狭长的瓶口,当人们往瓶内灌水时,一部分水通过瓶颈进人瓶内,而另一部分水由于瓶颈狭小,通道容量有限,而留在瓶外了。这种理论有时也叫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 Z! G/ N' y' Z1 W/ f
  (2)衰减理论5 \# j8 W1 j& y0 ^5 N! _
  过滤器理论得到了某些实验事实的支持,但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理论并不完善。例如,在双耳分听的研究中,有研究发现来自非追随耳的信息仍然受到了加工(Gray,1960)。
, |) O0 Z0 l3 m  基于日常生活观察和实验研究的结果,特瑞斯曼(Trels.an,1964)提出了衰减理论。衰减理论主张,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特瑞斯曼指出,不同刺激的激活阈限是不同的。有些刺激对人有重要意义,如自己的名字、火警信号等,它们的激活阈限低,容易激活。当它们出现在非追随的通道时,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H% r3 f" o2 m
  特瑞斯曼的理论与布罗德本特的理论对过滤装置的具体作用有不同的看法,但两种理论又有共同的地方:①两种理论有相同的出发点,即主张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有限,因此,对外来的信息必须经过过滤或衰减装置加以调节;②两种理论都假定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对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只有经过选择以后的信息,才能受到进一步的加工、处理。
8 a  z8 G* ]5 n$ c  (3)后期选择理论
) d0 K# }4 `2 p0 b4 C( i) T# u" v. M3 D  多伊奇等人(Deutsch et al,1963)提出了选择性注意的另外一种观点:后期选择理论,后由诺尔曼(Norman,1968)加以完善。这种理论认为,所有输人的信息在进人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人过滤或衰减的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后期选择理论有时也叫完善加工理论。反应选择理论或记忆选择理论。
2 o6 i4 g: V! {( X  (4)多阶段选择理论- m: m+ ~4 O5 E6 R
  过滤器理论、衰减理论及后期选择理论都假设,注意的选择过程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某个特定阶段上,这意味着信息加工系统是非常刻板的。约翰斯顿等人(Johnston&Heinz,1978)提出了一个较灵活的模型,认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上都有可能发生。这就是多阶段选择理论。这一理论的两个主要假设是:①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②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多阶段选择理论看起来更有弹性,由于强调任务要求对选择阶段的影响,避免了过于绝对化的假设所带来的难题。8 ]2 t( i3 w2 u: v# M$ _# `6 z0 w
  5.特征整合理论
4 N; c8 m+ Q5 U  注意的特征整合理论主要探讨视觉早期加工的问题,因此可看其为一种知觉理论或模式识别的理论。由特雷斯曼、赛克斯和盖拉德(Treisman,Sykes & Gelade)1980年提出。& u  P7 h3 _0 v8 x( U6 d& h9 j
  Treisman认为,视觉加工过程分为两个阶段。5 I2 d5 D5 T$ F; c5 v; ^
  ⑴特征登记阶段,相当于前注意阶段:此时人几乎不需要努力,甚至意识不到它的发生。前注意加工可以帮助人们对周围环境进行指向性的搜索。视觉系统从光刺激模式中抽取特征,是一种平行的、自动化的加工过程。Treiasman假定,视觉早期阶段只能检测独立的特征,包括颜色、尺寸、方向、反差、倾斜性、曲率和线段端点等,还可能包括运动和距离的远近差别。这些特征处于自由漂浮状态(free-floating state)(不受所属客体的约束,其位置在主观上是不确定的)。知觉系统对各个维量的特征进行独立的编码,这些个别特征的心理表征叫特征地图(feature map)。( K& t, W5 N# |0 O7 S( b( ~$ }8 C0 Y; t
  ⑵特征整合阶段(物体知觉阶段)。知觉系统把彼此分开的特征(特征表征)正确联系起来,形成能够对某一物体的表征。此阶段,要求对特征进行定位,即确定特征的边界位置在哪里。这是叫位置地图(map of locations)。处理特征的位置信息需要集中性注意。集中性注意就像胶水一样,把原始的、彼此分开的特征整合为一个单一的物体。这一系列加工过程较前者要慢一些。由于需要努力,当注意超负荷或人们分心时,特别是对注意的要求很高时,就会将刺激的特征不恰当地结合,造成错觉现象。2 i/ T2 B7 c" f. Q3 ]
  特征整合发生在视觉处理的后期阶段,是一种非自动化的、序列的处理。3 q& A- e& E# I3 U  Q7 z
  该模型假定:
9 x1 X: o. g* b6 v- F* m/ b; R  ⑴早期视觉把景物中的一些简单和有用的信息,编码成一些特征模块,这些模块可能保持着可见世界的空间关系,但它们本身并不能向处理过程的以后各阶段直接提供空间信息。( U& [! T% @! X3 |$ l
  ⑵随后,集中注意开始发生作用,它选取和整合位于一个特定位置上的特征。这种选取和整合的作用是通过一张主要的位置地图而起作用的。通过注意的作用,当前在某个被选定的位置上出现的所有特征,就都进入一个临时的物体表征或文件中。
1 ]# ^/ Q' f0 ^  ⑶最后,在每个物体文件中关于性质和结构关系的整合信息将与在识别网络(recognition network)中已储存的对物体的描述进行比较。
7 I! [2 n; ~& @7 ^+ c" X  总之,对物体的识别依赖于感觉特征的分析和识别网络,即依赖于有关特定物体的信息的集合;当信息更新时,原来的物体文件可能被取消,并被新的文件所取代,因而开始一段新的知觉过程。0 f) c; O1 E8 y6 h! H
  6.简述人类意识的概念及表现水平; M* }; `; M! p! f
  意识就心理状态而言,意味着清醒、警觉、觉察、注意集中等;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来的一些东西;在行为水平上,“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立精神实体。其表现水平有:无意识水平、前意识水平和潜意识水平等。
: G9 C7 W( N; }9 s& K0 C  7.什么是注意的晚期选择理论(反映选择理论)?什么是内隐加工?两者的关系怎样?
1 i: ?8 r" f7 t0 e  多伊奇等人提出了选择性注意的另外一种观点:注意的晚期选择理论。后由诺尔曼(Norman,1968)加以完善。这种理论认为,所有输人的信息在进人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人过滤或衰减的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后期选择理论有时也叫完善加工理论。反应选择理论或记忆选择理论。0 h- X; W( z- k  ~6 B5 [
  内隐加工是指无意识的、不知不觉地加工方式。在有意识的外显记忆之外,还存在无需意识参与的内隐记忆。内隐记忆虽然无需意识参与就可以回忆或再认,就能对人的某些活动间接地产生影响。" K: h- n  }* ~6 c$ T
  两者都是对知识的加工选择过程。但是角度不同,前者从注意的加工角度来看,后者从记忆加工的角度来考虑。同时,前者需要意识的参与,后者不需要。/ X7 [4 S; p* l2 Y9 L
  8.简述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
; g, G, X$ G: e$ M/ @  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0 y- Q1 W( S; P+ ?
  (1)刺激物自身的特点。刺激物自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强度、运动变化等。所谓新异性是指刺激物的异乎寻常的特性。环境中出现的强烈刺激也容易引起不随意注意,如一声巨响、一道强光、一种浓烈的气味、一下猛烈的碰撞,都会不由自主地引起我们的注意。对不随意注意来说,起决定作用的往往不是刺激的绝对强度,而是刺激的相对强度,即刺激物强度与周围物体强度的对比
# T" C5 x! Z3 }% q* }  (2)人本身的状态。不随意注意不仅由外界刺激物被动地引起,而且和人自身的状态、需要、情感、兴趣、过去经验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相同的外界刺激的影响下,由于人自身的状态不同,不随意注意的情况也不同。
! Z! i; u: e# V. K) V# O. E  需要既是人们主动地探索环境的内部原因,也是引起不随意注意的重要条件。凡是符合人的需要的事物,都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期待也是引起不随意注意的重要条件。不随意注意既可帮助人们对新异事物进行定向,使人们获得对事物的清晰认识,也能使人们从当前进行的活动中被动地离开,干扰他们正在进行的活动,因而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对教师来说,正确掌握不随意注意的规律,对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是有帮助的。1 g) @2 o) Q/ w8 ~
  9.结合当代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说明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 b6 S$ T, v5 Z! J
  (1)人的意识(consciousness)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这是人的意识的第一个特点。由于人有意识,因而人类就和单纯适应自然界的动物有了本质的区别。人们凭借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不仅能够了解客观事物的现状,而且能够通晓过去和预见未来,这是任何动物的心理所不能及的。人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能够预先计划达到目的的方法和手段,这是人类意识的另一特点。换句话说,人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
) I% ^" g) f0 {  (2)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unconsciousness)现象。这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多数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出现的。人们一般不能预先计划梦境的内容,也无法 支配梦境的进程。在多数情况下,人们也难以回忆梦境的内容,对梦进行正确的报告。人在清醒的时候,有些心理现象也是无意识的。某些动作方式起初可能受到意识的调节,但在多次反复后,便可能转化为自动化的无意识现象。在人们的相互交往中某种意识不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存在的。
; s% Z" C) T. K0 z  ]# ^  (3)当代现代认知心理学发现了对应意识机能的外显过程和对应无意识机能的内隐过程,两者相对独立又共生共存。任何认知过程都是意识和无意识共同作用的产物。两者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并表现出权衡的特点。神经生理学的研究揭示了意识和无意识在发生学意义上可能的先后关系。无意识在心理过程中起的作用是普遍的、抽象的、抗干扰的,而意识则建筑在无意识的基础之上,有着更大的变异性。- F. C+ d7 g4 s* e  ], c, z$ R8 Q
  总之,意识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人的口常生活、学习和上作,是在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的。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但是,在人的正常生活中,也存在着无意识现象。它为人的行为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无意识现象也应该成为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oexam.Com ( 湘ICP备18023104号 )

GMT+8, 2024-5-16 01:30 , Processed in 0.20530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