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我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9|回复: 0

[中级社会工作者] 2012年中级社会工作师辅导:符号互动理论的内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18 20:0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理论内容: . H% ]5 q1 a/ D# Y- C$ z! y
米德认为,个人社会行为是其所属群体中规范行为内化的结果。米德的社会行为主义强调社会相互作用与个人行为的关系,他把社会相互作用视为联结个人与社会的“媒介过程”,个人行为具有相互性和社会性,这种相互作用是人格形成的外部条件。米德还强调意识和个人行为的相互关系,他认为,由于意识的存在和相互作用,才使人们通过别人对自己的态度看到自己、知道自己。他的相互作用论特别体现在他的自我论上:他认为,人的特点是有自我,就是人在客观地对待社会环境的同时,也客观地对待自己,把自己置于环境当中某一确定的位置上加以客观化。而自我的客观化,又与自我的结构和功能分不开。米德认为,自我通过他人的眼睛或者说社会这个一般的眼睛,把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予以组织化,并内化为己有,从而产生客我。米德那里的客我,是人在与他人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把自己对象化,并加以主观规定的产物,客我以客体的面貌出现,是受社会制约的。   米德认为,自我是逐步发展的,是在社会经验和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他划分了自我产生的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自我是原始的、不能运用符号的。模仿是这一阶段的行为特点,儿童只是无意义的模仿动作,不明白到底在做什么,动作仅仅是模仿,缺乏意义和对符号的理解,不能运用语言对自我和客体定义;(2)扮演阶段。儿童可以用有意义的语言对客体定义,原来模仿对待客体的方式就被因互动产生的意义所取代,自我也被他人所认可和定义,此时,儿童开始形成自我,但是儿童的角色模型是不稳定的;(3)游戏阶段。这是自我的完成阶段。这时,儿童必须在情境中同时担当众多角色,即,必须从几个重要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能从参与某些合作活动的人群中获得复合的自我形象,形成“泛化的他人”。正如米德所指出,当一个泛化的他人内化成熟时自我便产生了。) h. j4 j# A6 q2 w( _4 m2 D" Q
  米德极力阐述个人社会化的问题,把个人行为置于社会结构中去考虑,因此,“角色”概念是他的社会相互作用论中的一个关键概念。角色是个人在社会互动中,一方面得到社会期待(角色期待),另一方面遵照他人角色或社会规范等获得的。米德的这一理论对后来的社会化理论影响很大。) N; ^, k$ s  V! }
  20世纪70年代以来,符号相互作用论成为很有影响力的理论派别,它对社会学的影响也很大。符号作用论者认为:人生活在一个符号和物理的环境中;经由符号,个人有能力去刺激他人,这种方式与自我刺激是有区别的;经由符号沟通,个人从他人身上学习到大量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东西,包括行为方式等;这些符号、意义、价值等并非单独存在,而是以一种群体的方式,大量复杂地存在着;思考是一个过程,透过这个过程抉择一个行为。转自环 球 网 校edu24ol.com( ?9 A: E- Y: R% R: U! N7 X
  符号互动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5 o& Z; ^% [* S9 g1 C  R4 Y
  1、人类的行为与互动是由“符号”及其意义而引起的,人类不是对外部刺激做出简单的反应,而是对刺激做出能动的反应,并且赋予新的社会意义。. G0 e% x: N% _6 y
  2、人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实现人性化的,所以人类是互动过程的产物,只有与他人不断互动,人类才具有社会性和创造力。/ o! e% Y# d6 g: E" ]! D/ p
  3、互动中的人组成最优群体,只有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q* k  H' m+ H+ X& W' w. N
  4、人类在互动的过程中积极地塑造着自己的行为,所以互动强调社会过程。/ s. y  f* b" Z- t& j3 _7 X
  5、人类群体必须承认环境的影响并且自觉适应环境。0 `( |, k% o% u4 y) O7 \8 n1 V
  6、个人在小组中担任着各种不同的角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oexam.Com ( 湘ICP备18023104号 )

GMT+8, 2024-6-26 12:55 , Processed in 0.61275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