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要点》
, E8 U% `0 O( k; L ]) }6 h! ? J 1,女主人公罗敷的形象特征。
' x3 O7 w& M0 g/ J1 E% u( y 形象美,心灵美,机智勇敢。
4 `/ x* `9 E2 }2 H. v0 E/ C 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8 x, \# q: Q$ u5 P
从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比如文中的环境描写,从环境描写来看,属于正面描写;但从表现罗敷的美丽来看,又属于侧面描写。尤其“行者见罗敷,——”更是侧面描写,没有描写罗敷如何美丽,而是从旁人的反应衬托出罗敷的美丽。4 P7 d5 v/ X! [* b. e
《重点段落分析》
: ]1 p. Y2 y, Z3 f+ K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9 r* T) \7 f6 l, U 1,夸夫表现罗敷对自己夫君的忠贞,对使君的嘲讽,蔑视。使使君相形见拙,无地自容。8 w5 |4 A0 g' h, A' e
2,划分层次。
7 y. b4 G$ I# g; @; i 分为五层。 C9 {1 s) \" F' P0 u+ E1 Z
前四句。描写夫君地位显赫。3 D2 T3 z, Z) q4 @1 j- b
“青丝系马尾”四句,描写夫君的财富。2 R" I) b" C' X# w# N. @9 F$ r9 G
“十五府小吏”四句,描写夫君官职。2 h9 ]3 [* O1 D$ w
“为人洁白皙”四句,描写夫君的美貌。
0 P& }5 u* ?5 |/ ]5 G- I1 g 侧面描写,借他人评价。7 |8 B. b0 p* u/ O9 y
《短歌行》(重点课文)
7 M2 X H! e" q7 F X! {7 Y 《作家作品》
6 D; u [3 d7 J) o 曹操东汉未年建安时期著名诗人,他的诗大多以乐府旧题表现新内容。. S# y+ |0 A$ g& q
他的风格基本是苍凉悲壮。8 w8 d3 f9 }& p9 R1 t' a
《短歌行》是一首乐府旧题。
* j0 g8 z$ g9 @ 3 A* ]' D* k4 A3 e0 X0 q
一,本文主旨9 t; T1 [& B; @8 `3 E
本诗写作于曹操晚年,抒写了作者复杂深沉的情怀。在诗中,他感叹光阴易逝,功业难成,抒发了渴望招纳贤才共图大业的急切心情,表现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诗中虽也流露出人生苦短的愁闷,但作者的精神实质是昂扬向上的,积极进取的。
9 B7 G, t5 s) i* f 二,词语解释
9 ]0 e# a- s8 G8 Z5 H9 ?, s, ~ 1,对酒当歌。当:面对;
# r3 z8 G: h3 J& t, S, H/ c* n' M 2,但为君故。但:只是;4 p* G- R; E7 \/ g
3,何时可掇。掇:拾取;
: g* ~% l3 \( ?) B 4,契阔谈宴。契阔:聚散;
: |& G2 L& o3 H# h 5,枉用相存。问候枉驾前来的贤才。
4 }/ H3 G/ J' F8 a 三,课文串讲
9 [7 y; J. [4 h. {1 I+ P: m 全诗共分为三层。) ?' g) X) V" y' a
第一层,前八句,感叹人生苦短,忧思难忘;" C, I; f: o8 U# C5 z- [! E
第二层,(青青子衿——心念旧恩)求贤不得的忧愁和诚心纳贤的态度。& j5 x& s5 Y2 Q( I: }
分为四小层。: f4 c" _2 w4 B* N6 T' y* [
(1)(——沉吟至今)自己对贤才的思念;8 Z/ x' E2 k6 d% U
(2)(——鼓瑟吹笙)表示对贤才真诚欢迎的态度;
1 D# @) b* u3 l, U5 I f7 P (3)(——不可断绝)贤才不易得,自己忧心不断;# c( A- }% x$ v C% u+ A5 v
(4)(——心念旧恩)希望老朋友能前来,为自己举贤荐能。. x& E4 Y- q: d7 _
第三层,(月明星稀——)惋惜贤才未得明主,自己有广招人才的信心和统一天下的雄心。
6 Z+ ` N; {% i: ?8 ^% Y 《学习要点》# x, {" J% G0 q
分析前八句的内容。1 m) p; ?; u {- @
前四句,感叹年岁已老,功业未成,“譬如朝露”用比喻手法,感叹人生苦短。接着四句,写政治抱负未得实现,心情苦闷,想借酒浇愁。/ z3 l1 \( A- j5 h6 n
分析诗中思贤若渴的情意。
! ^: v8 g! [/ L1 n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借用来表达对贤才由来已九的思念之情:“呦呦鹿鸣”借用来抒发诗人热烈欢迎贤才到来的情景。下面着重描写诗人求贤不得的惆怅和苦闷,设想众多贤才故友远道前来的幻影,表达作者对贤才的无比思慕的心情。8 g* M; y* D& H9 M1 G
作者描写贤才无所依托,殷切希望贤才来到自己身边,助己完成统一大业。
% V# g0 i& @7 M# m* R 诗中“月明星稀”四句,比喻当时贤才流散各地,无所依托。“山不厌高”四句,借用周公的典故,以周公自比,渴望得到更多的贤才,建功立业。
$ z, ~, f- h2 `+ K# ]8 J 重点掌握本诗运用比喻的手法。
4 Y1 r6 ]6 k) Y, ?1 l “譬如朝露”来比喻人生短暂;
) {& n" y9 Y6 _) x8 H, o7 w" c “我有佳宾,鼓瑟吹笙”比喻自己由衷地礼贤下士;
7 y; J" m$ K! {" s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比喻贤才没有明主可投;; b: r. f& h; f! M; h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自比周公,表达求贤若渴的心情。
, {' t. Q S, I7 ]0 R; o3 E0 `1 U3 x/ y 重点掌握善用典故的作用。
$ q8 U7 _1 v& R% Y1 R- J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表达诗人念念不忘贤才的真情;
% u( L7 d S) m* S “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佳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表达作者对贤才梦寐以求的思念;
+ u* t; ?1 l0 Y8 h1 A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出自《管子》,抒发作者渴求贤才的心情;
/ O$ K4 S% u2 U) \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作者礼贤纳士的心情,和天下统一的期望;
8 \3 r$ }% ?8 ~ 《重点段落分析》7 q ~1 M) O/ T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 @3 ?2 w0 V$ c7 M0 N, W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 {, l1 Z; e( q 表达作者思贤若渴,希望得到贤才辅佐的心情。
4 s3 a. \5 k' i( H2 z 找出比喻的手法。% n; z& m2 Y4 L: x$ B" W
前六句。
3 G+ q# j. G, j6 L" ` 用典句。
; i$ @: f( [" W7 G' Y3 B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示自己要像周公那样,招揽人才。
3 D, e2 J; f. U! i 《饮酒》(重点课文)- d. j5 V. l) [6 R0 V# \
《作家作品》
$ R0 L2 S4 R6 d- s. d6 o* ] 陶渊明东晋诗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作田园诗的诗人。
8 |) l- g K& s( }' B& w 代表作有《饮酒》《归田园居》。5 G8 v+ v1 u' s7 h
《饮酒》是五言诗,田园诗。2 g6 {9 M5 |" {- O# A t
9 K2 }. ]! t/ m- w 一,本文主旨" P: ]( }; f7 J
本诗表现了陶渊明弃官归田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前四句袒露了诗人能超然出世的原因是“心远地自偏”,后六句描写隐居生活的乐趣,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陶醉自然的心志。( ?( [. I% t! m; t, i% l
既反映了厌弃世俗,不满现实,洁身自好的心志,也流露出躲避矛盾,与世无争,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4 E" i5 D E! D- {% T
二,课文串讲
- r0 b8 R4 x) b# Q- U 全诗分为两层。
: ~+ {$ ~9 `; ^0 b) I/ Q 第一层:前四句。强调“心远地自偏”的哲理。, J9 F7 r) G6 ~) O* t+ \
第二层:后六句。描写隐居生活乐趣。表达彻悟人生真谛后的愉悦。
: q8 l3 C7 w# J# _ 《学习要点》* L7 }, W) _8 v! l# I) R6 ^1 S
重点掌握“心远地自偏”的含义。9 q) H6 w L' C9 H6 z
在看似矛盾的开篇提出设问,然后推出答案:诗人的心早已远离喧嚣的尘世,所以,人虽身在人世间,也能像在偏僻之处一样,不受世俗的干扰。归隐重在心志,不在行迹。表现了作者不慕世俗,超然于世,高洁自守的情操。+ C9 L6 u$ Y. `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六句,表现作者的心情。
! V' d- V* X" N, }8 q& O& v 六句貌似平淡,却创造出清新淡泊,耐人寻味的意境。前两句,写出了田园生活无比闲适,惬意的心情;中两句,写出了山间的暮景与飞鸟结伴归来的景像,后两句,直抒胸臆,抒写心灵的感受,含有深厚的哲理,表现出诗人真正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达到了大彻大悟的境界。7 e- K( F3 v+ b h# I: p
3,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P5 t) p# e. Y O; E" @9 s/ p
本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情,景,理融为一体。如,前四句主要是说理,但是,作者把抒情与写景融入其中。“结庐在人境”是写景,“而无车马喧”是写情,写自己的心理感受,在写景,写情的过程中,阐发了“心远地自偏”的哲理。
; d: v0 S( e$ D& y 4,“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妙用。3 L- n& d; F* f' Q! n0 L
“见”为无意之见,境与意会融为一体,传神地表达了作者悠然自得的神情;如改为“望”,则为有意之望,破坏了整首诗悠然的情趣。
r; E# u- w* ]+ e5 t" ?0 ~ 《重点段落分析》, P0 v' R+ k0 Y2 B* h1 f
全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