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我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45|回复: 0

[考试辅导] 2012年MPA行政学辅导:第三章行政组织(6)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21 09: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马克思主义的行政组织理论  1.马克思、恩格斯的组织理论# O% v  {: k8 k' L* o3 O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组织建设的理论内容包括:(1)主张人民参加政府管理,人民有权随时撤换和罢免由普选产生的代表。(2)主张建立“廉价政府”,简化机构,所有公职人员,不论职位高低,都只付给跟其他工人同样的工资。(3)在政府组织形式上,主张采取巴黎公社“议行合一”的形式。(4)为了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必须彻底清除国家等级制,以随时可以罢免的勤务员来代替官僚,以真正的负责制来代替虚伪的负责制,同时,使这些勤务员经常处于公众的监督之下。% D+ a$ ]+ W; h  ?7 c5 h0 J. C/ [" v
  2.列宁的组织理论) v5 w- v' k% Z/ S! j7 v) {
  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时期,社会主义已由科学理论变成了实践。列宁对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组织的建设进行了实践的探索和理论的总结,提出了行政组织建设的若干理论原则:(1)主张精简机构。列宁认为,必须尽量减少拖拉现象和不必要的形式,尽量精简机构;要改善、精简、革新管理机关。(2)强调民主管理,主张实行选举制、罢免制和监督制等民主制度。(3)列宁非常强调政府组织的效率问题,认为如果政府组织不能高效率地工作,那么也就谈不上什么社会主义。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高效率,列宁强调行政机关要按“苏维埃办事程序”工作,并为国家机关规定了决策、办事、行文等程序,重视组织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4)为了克服政府组织中的官僚主义现象,列宁强调应把行政机构改革提到重要位置。列宁关于社会主义行政组织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行政组织理论。
) C4 Z+ _2 g! q. |" m+ d) }  3.毛泽东、邓小平的行政组织理论
0 W( x: g) \! r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人民政权,创立了适合我国实际的行政组织理论,主要包括:坚持共产党对政府组织的领导;依靠人民大众管政府;强调政府组织的设置必须适应革命中心任务的需要;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划分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权,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行精兵简政;注重政府组织的作风建设,强调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官兵一致、军政一致、军民一致的良好人际关系。0 U# q; o" N$ u) ~
  邓小平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行政组织理论,主要是:针对我国存在的“机构臃肿,层次重叠,手续繁杂,效率极低”的问题,明确提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的论断;指出我国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精简、统一、效能”的行政组织体系,建立从上到下的强有力的工作系统;改革的方针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邓小平的行政组织理论为我国机构改革的深化指明了方向。
: Y# m( f/ ]6 g4 @0 Y) K# t% }' v  热点:
8 p2 @' C5 p6 m( ^! F  A  第四节 行政组织改革) Q. e2 X7 G" B, ~  |
  一、行政组织改革的必要性
. Q1 B, u: s( N: G  行政组织改革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具有必然性和必要性。- M. A+ P" k" s: B) z/ V! H4 s# F
  1.行政组织改革是适应社会发展规律、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f: ?* J1 P8 M' q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这是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要求。行政组织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绎济基础服务的,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关系的改革和完善,必然要求行政组织也随之调整和改革,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需要。( A' C) _$ i% ~
  2.行政组织改革是消除行政组织自身的种种弊端、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途径
  w. z8 R  M8 ]  g%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干预的加强,各国政府的行政职能和管理范围不断扩大,行政机构和人员编制日益增加。政府机构的剧增导致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公共开支不堪重负、行政效率低下等弊端。为了摆脱政府的财政危机、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各国政府都积极地推进改革,行政组织改革成为了世界性的热潮。就我国的情况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相对应的政府行政组织,极大地阻碍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国民经济市场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政企不分,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能形成科学决策的投资体制,容易造成责任不清和决策失误,难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许多本来应该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或者通过社会中介组织来解决的问题,也是通过设立政府机构来管理,把过多的社会责任和事务矛盾集中在政府身上;政府机构重叠庞大,人浮于事的现象严重,不仅滋生官僚主义,助长了贪污****和不正之风,也给国家财政造成了沉重负担。面对这些弊端,只有进行行政组织改革,才能兴利除弊,建立科学合理的行政组织体系。( Q* P' H. b, Q& }8 c8 m8 w
  二、解放以来我国行政组织的改革4 I4 o' W4 F7 u
  解放以来,为适应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我国先后进行了八次大的行政组织改革。
# G, w  B( X9 k) n  1.1954年的行政组织改革! e" s( l) a  \8 v8 }* q) H
  解放初期,我国成立了称谓为政务院的中央人民政府,下设政治法律、财政经济、文化教育、人民监察4个综合性委员会及其所属部、委、院、署、行、厅共35个。同时,在中央政府以下,省、直辖市以上设立了华北、东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6大区域性地方人民政府。至1953年底,政务院工作部门增加到42个。
9 \7 _/ Q. \9 V+ O* f& @  1954年,首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并在此基础上对政务院进行了较大的改革。这次改革将政务院改为国务院,撤消了4个综合性委员会,设立了分别协助总理处理政务的8个办公室,对部委进行了较大调整,设立了24个主管部门。调整后的国务院一共设置了64个工作机关。与此同时,各级地方政府比照中央政府对口设置了厅、局,形成了自上而下的以中央为主的、与计划经济相一致的部门管理体制。这是中央政府第一次较大的行政改革。这次改革奠定了我国高度集中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 c- [+ L$ O( t5 G4 P
  2.1958年至1959年的行政组织改革
  f$ Y4 \) `5 @' j' |  随着1955年至1956年城乡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整个经济建设工作的指导,推动国民经济建设各部门有计划、按比例地均衡发展,对国务院所属的财经部门的机构进行了调整。调整的结果是按行业、产品设置的经济管理部门分工愈来愈细,机构愈来愈多。到1956年底,国务院有部、委机构48个,直属机构24个,办公机构8个,1个秘书厅,总数达到81个,形成了建国以来中央政府行政机构设置的第一个高峰。国务院行政部门的大量增加,不仅使国务院本身机构臃肿,妨碍了行政效能的发挥和提高,而且强化了部门管理体制,加重了中央集权,影响了地方的积极性。对此,1958年,中央开始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把一部分计划、基建项目审批、财政、税务、劳动管理、商业、金融和教育管理等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管辖,将中央直属的大部分即8 100余个企业、事业单位下放给地方管理,同时对国务院行政部门进行了精简调整。& J4 I& U- g7 B8 M8 j  W; [- ^
  到1959年底,国务院所属部门设部、委39个,直属机构14个,办公室6个和1个秘书厅,机构总数减少到60个,小于1954年的规模,形成了第二次较大的国家行政改革。这次改革是建国后关于国家行政管理体制分权的第一次尝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oexam.Com ( 湘ICP备18023104号 )

GMT+8, 2024-5-4 12:34 , Processed in 0.17493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