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我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73|回复: 2

[电子商务设计师] 发展先导型商品流通结构的理论与实践(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2 09: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十六大报告明确把“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商品流通结构是经济结构子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今后如何建立和发展先导型的商品流通结构,对于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o- _/ b! {( b  一、先导型商品流通结构的定义与特点
0 {: n0 p9 N1 Y# b7 h! S$ a  商品流通结构是商品流通行业内外部各种经济技术关系的总和。具体来讲,商品流通结构又可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种类型。这三种结构虽然有所区别,但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所谓先导型商品流通结构,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在国民经济规划中优先发展,并对其他产业发展起着导向作用的流通结构。具体来讲,就是商品流通业内部和外部相互之间经济技术形成的比例关系,对国民经济体系发展具有积极先导作用的一种结构。这种结构的先导型,表明流通在G-W…P…W-G和…P…W-G.G-W…P…两种经济运行过程中转化和媒介的速度与质量大大提高;表明在社会化生产过程中流通对生产和消费的导向作用明显强化;表明流通规模扩大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
: c! ^! y- k: I, C/ r* i1 ]  在西方发达国家,商品流通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先导型商品流通结构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导向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整个经济体制正处在转型时期,商品流通结构模式也正在转变过程之中。改革开放前,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十分明显,流通始终处在末端行业的位置,形成了末端型商品流通结构,突出表明了行业的被动性、从属性特征。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商品流通业越来越重视,流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先导型商品流通结构也在初步形成和发展之中,并呈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力。从国内外改革发展实践和现代流通经济专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实践看,先导型商品流通结构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1)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加快。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体系的不断完善,现代市场营销方式已经从过去的“以产定销”进入了“以销定产”、“以需定产”的时期,流通过程对生产过程的决定作用不断增大,流通在国民经济中的先导性趋势日益增强。(2)结构效应的发挥更加突出。这个效应表现为二,一是对生产的的引导:通过流通的作用,引导生产的规模、速度和质量更加符合市场趋势;引导产业结构的改组、改造和发展更加贴近市场的需要;引导生产要素的投入和流动更加适合经济发展的方向。二是对消费的引导:通过流通的作用,引导消费的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的质量不断提高,消费的服务不断增多,消费的结构不断优化,流通在国民经济的作用越来越明显。(3)结构组织的发展注重创新。组织结构不断创新是流通结构先导化的根本原因所在,也是先导型流通结构内在质的规定性所决定的。一是注重组织的经济规模。企业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经济规模的竞争。通过中外合资、相互参股和兼并重组等方式不断扩大企业规模,是提高企业竞争实力的必然要求。二是注重产业的组织联系。产业互相渗透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贸工农、产供销、科工贸等形式的一体化,不断优化企业内在的产业联系,建立市场化的价值链,是扩大企业经营范围的重要途径。三是注重组织的经营机制。机制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通过连锁、代理、配送等方式,不断完善企业的经营机制和业态网络,是降低经营成本,促进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4)结构技术的含量日益提高。这是先导型商品流通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随着流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流通技术更加趋于机械化、自动化和标准化,信息技术更加走向电子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管理技术更加重视规范化、科技化和现代化。6 a! v" X+ T" \0 p, N
  二、先导型商品流通结构的理论思考
' C; Z$ K; G) A, U# O. @4 K! K  (一)先导型流通结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 |0 f! ^$ u7 T$ z) ]
) M; Q4 {' {; D9 a, N5 _' g7 w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而现代商品流通业为实现这种客观要求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配置社会资源,是通过供求关系变化引导生产要素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流动,从而达到资源在各个部门间的合理配置。这种通过现代流通业组织的要素流动,不仅可以加快资源的配置速度,而且可以使配置更加趋于合理。通过先导型商品流通结构,可以按照市场需求,合理调节社会劳动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可以加快物流速度,降低生产成本,使单位商品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可以加快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实现过程,进一步扩大商品的流通规模,更好地满足市场的消费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表现为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两个方面,商品的供求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先导型结构的商品流通是影响商品供求的主要因素,通过先导型商品流通结构,能够确保社会生产的要素结构、商品结构、质量结构符合市场的需求结构,调节价格对价值的偏离程度和方向;能够按照价格走势,在宏观上有效的组织和配置资源,从而科学的调控市场;能够在信息、资源、技术等方面合理地引导企业生产经营,使企业更好地参与市场经营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商品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是产生市场竞争的主要内因。先导型商品流通结构,一方面,由于具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和加快商品流通等功能,有利于解决以上两个矛盾;另一方面,由于地区流通结构规模、技术、布局等差异,也有利于推进竞争,优胜劣汰,打破封锁,促进全国统一市场建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 09: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展先导型商品流通结构的理论与实践(1)

</p>  (二)先导型流通结构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N) N7 Q: y9 M, X7 J, z5 q; i
  全球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流通结构作为经济结构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经济全球化对其先导性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促进作用会越来越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刻分析了一般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交错运行的规律,全面阐述了二者的密切联系,指出资本流通中包含两个流通阶段(即购买与出售阶段)和一个生产阶段,公式表述为G-W…P…W′-G′。资本流通第一阶段G-W为购买阶段,这个阶段所要购买商品W的特殊使用价值,是为资本生产过程准备好生产要素,即物的要素生产资料(Pm)和人的要素劳动力(A)。购买的生产要素的质,自然要与所生产物品的种类相适应,量的比例也必须足以使劳动量得到充分利用,否则资本生产过程难于顺利进行。资本流通的第三阶段W′-G′为出售阶段。这个阶段是实现预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职能过程。W′-G′阶段职能完成与否,决定着W′中所含预付资本和剩余价值是否能够实现;W′-G′阶段职能完成快慢,决定资本再生产规模的扩大与缩小;W′-G′阶段职能完成多少,也决定着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实现程度。由此可见,资本流通和商品流通是相互促进发展的。而且资本流通特别是国际资本流通的现代化,为商品流通现代化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从当前发展趋势来看,由于现代技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的衍生化,国际资本流通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使其正在成为社会化大流通的主流之一。但资本流通除了其独特性以外,还存在与商品流通交错运行的共同性,因而国际资本流通最终需要实体经济的支撑,需要先导型商品流通结构作为基础。特别是国际直接投资资本的流通,它要发挥最大效用,实现最高边际收益,就需要结构先导型商品流通业为其高效组织符合质量要求的生产要素,为其高效实现商品中包含的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没有这两个效益的商品流通,就不可能形成大规模直接投资资本的流通。改革开放以来,国外在我国实际投资已经累计达到4000多亿美元,其中80%左右是在制造领域。随着资本流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相应的商品流通规模要求越来越高,并正在呈现出一种同向发展的趋势。$ M  P9 N4 s$ s) B
  按照诺斯的经济理论,生产成本包括物质转换成本(即制造成本)和交易成本,也就是产品的制造成本和购销成本。在某种意义上讲,降低生产成本必须使高效的制造体系和交易体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缺一不可。我国由于人力、土地、管理成本在全世界是很低的,物质转换成本也是很低的,因而跨国公司纷纷把其制造业部分转移到中国。但是,由于我国商品流通的现代化水平比较低,流通结构比较落后,社会物流成本比西方发达国家要高出10个百分点左右,商业资本的周转率也很低,导致交易成本居高不下,这使我国本土企业生产经营总成本也居高不下。而跨国公司则把其制造业向我国的转移与其全球战略、全球的配套经营体系及企业组织制度结合起来,即把我国低的制造成本与其低的交易成本这两个优势结合起来。现在各个行业的跨国公司都在进行全球生产与流通的布局。家电行业可能接近完成,汽车业的布局正在进行。如果我们不能加快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建立先导型流通结构,降低交易成本,我国本土企业可能面临跨国公司的全面冲击,我国这个世界制造业基地也可能由跨国公司主导。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是很不利的。* t4 H% s4 b. I5 X" c
  (三)先导型流通结构是商品流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Z! X5 O, M/ Y7 @; Y" e  商品流通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有不同的运行方式和支撑结构。随着社会大生产的发展,对商品流通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特别是对先导型流通结构的要求更加明显。
  B  R, _8 d; l2 h
' p: _1 M8 y5 q' r4 x6 n$ m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形式W-G-W(商品-货币-商品),表明“商品交换过程是在两个互相对立、互为补充的形态变化中完成的:从商品转化为货币,又从货币转化为商品。”在这一运动中包含有商品的两个形态变化,商品第一形态变化(W-G)的主要特征“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充满了艰难险阻。如果“跳跃”不成功,对商品所有者来说,商品使用价值让渡不出去,价值实现不了,长此下去这个商品所有者就有破产的危险,就会在这一“跳跃”中被“摔坏”。如果这个“跳跃”成功,能从消费者的口袋里把货币“吸引出来”,马克思指出需要闯过四道关卡:(1)“商品可能是一种新的劳动方式的产品,它声称要去满足一种新生产的需要,或者想靠它自己去唤起一种需要”。这种被新的劳动方式产品取代的老产品不容易吸引消费者口袋里的货币。(2)“一种特殊的劳动操作,昨天还是同一个商品生产者许多职能中的一种职能,今天就可能脱离这种联系独立起来,从而把它的局部产品当作独立产品送到市场中去”。这种被局部产品脱离的原来的完整产品不容易吸引消费者口袋里的货币。(3)“某种产品今天满足一种社会需要,明天就可能全部地或部分地被一种类似的产品排挤掉”。这种被代用的产品不容易吸引消费者口袋里货币。(4)社会对某种产品的需要,“像对其他各种东西的需要一样,是有限度的,如果他的竞争者已经满足了这种需要,我们这位朋友的产品就成为多余的、过剩的,因而是无用的了”。这种多余的、过剩的产品不容易吸引消费口袋里的货币。同时,吸引过来的货币量是否能够补偿产品所有者耗费在他产品的劳动量,还有两道关卡需要闯过去:一是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距。假定昨天企业生产单位商品A耗费的劳动时间是10小时,今天生产单位产品A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需要10小时,而是降为8小时。这时该企业因单位商品A吸引出来的货币量就不能补偿昨天生产单位商品A所耗费的劳动量了。二是生产的A类商品总数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总和仍有是可能超过社会需要所规定的份额。这种超过社会需要规定的份额的劳动时间不被社会所承认,被吸引出来的货币量仍然不能完全补偿生产A类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商品的第二形态变化(G-W)是实际是用货币购买商品的行为。这种变化的实现不仅同时是另一商品的前一形态变化(W-G),而且同时是许多其他商品第一形态变化总和。这里包括了比物物直接交换更为复杂的经济关系。由此可见,商品流通的第一形态变化需要闯过六道关卡,第二形态变化需要与第一形态变化总和相互协调,没有这些条件,商品流通很难实现。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这种实现难度日趋加大。一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单位产品、行业同类产品和地区同类产品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不断降低,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二是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新产品不断涌现,对传统产品的冲击越来越大。三是由于卖方市场的形成,供过于求的产品越来越多。据中华全国信息中心预测,2002年下半年我国市场600种主要商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72种,占12%,与上半年相比减少1.7个百分点;供过于求的商品528种,占88%,与上半年相比增加1.7个百分点。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四是市场消费倾向正在逐步走向细分化、时尚化、个性化,消费者购买商品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变化促使流通业不断地调整过去末端型的结构,不断地强化先导型功能,以逐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并且在引导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 09: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展先导型商品流通结构的理论与实践(1)

</p>  商品流通运行是整个国民经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品流通的质量是保证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质量的基本前提之一。一般来说,商品流通质量主要反映在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两个方面。流通时间包括商品转化为货币所需要的售卖时间和货币转化为商品所需要的购买时间。缩短流通时间不仅有利于促进生产发展,而且有利于加快商品周转,减少资金占用,提高劳动效率。流通费用主要包括买卖、仓储和运输费用。减少这些费用有利于降低流通成本,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竞争能力。在传统计划经济时期由于重生产、轻流通,以产定销,产销脱节,整个流通行业结构处在一种被动状态,完全根据生产发展和计划安排状况来进行商品的购、销、调、存,使整个商品流通运行质量低下。从我国实际来看,主要表现:(1)流通资金周转缓慢,运行效率很低。据统计,从1953~1999年的46年中,我国国有商业企业流动资金的周转速度,多数年份的周次数在每年1次以上和2次以下,并且至今还没有达到1956年周转2.24次的历史最好水平。一年内周转在2次以上的只有10个年份。(2)滞销商品库存增多,流通成本提高。据统计,1997年,仅全国以乡以上工业企业库存商品累计积压总值就已达到上万亿元,加上当年全国商业、物资、外贸等部门的累计库存,总值已超过2至3万亿元。如果加上近几年的库存,目前大体已达到数万亿元。这表明生产、流通环节累计积压的商品规模已经接近或超过当前的工业增加值。(3)运输效率偏低,物流费用增高。由于没有建立现代物流体系,充分发挥运输网络的作用,我国社会物流成本普遍比发达国家要高,从一般工业品价格来看,西方发达国家物流费用占20%-32%左右,我国占到40%左右,蔬菜、水果则占到60%。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逐步走向以销定产、以需定产,产销相互融合,市场机制不断完善,流通行业结构也在走向先导化,引导生产、引导消费的作用日益明显,整个商品流通运行的质量来越高。从我国实际来看,虽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有10多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只有1年多,但社会对流通的现代化、先导化要求也越来越迫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oexam.Com ( 湘ICP备18023104号 )

GMT+8, 2024-4-26 20:16 , Processed in 0.21607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