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我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3|回复: 0

[中级经济师] 2012年经济师《中级金融专业》考试辅导:第八章(5)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23 11:44: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国的通货膨胀及其治理
6 B+ ~, Z: J% K( ]' C5 X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发生了四次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和一次非典型性通货膨胀。下面仅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几次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采取的对策及其效果进行介绍。
6 k0 f% t4 l, l7 W, |          一、1993—1996年8 T! I! ?2 z% Y* F9 [9 X( N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国民经济走出低谷。“八五”期间,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基金增长过快,通货膨胀问题又接踵而至。1992年以后,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的“双高”现象,标志着我国又进入了新一轮经济循环的高涨阶段;20%左右的物价上涨率,表明了此时社会面临的主要经济问题是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8 \6 a5 g8 @# _- V  M2 @
          这一阶段通货膨胀的成因很复杂,有过度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引致的财政赤字、信用膨胀问题,即“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有国家调整物价结构、提高农产品物价而引致物价总水平上升,即“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有我国长期未得到解决的经济结构问题,瓶颈产业的短线产品物价上涨而引致的物价总水平上升,即“结构型通货膨胀”;还有我国国际收支连年顺差,外汇储备大幅度上升而引致的中央银行货币供给增加,即“输人型通货膨胀”。国家采取“适度从紧”_的财政、货币政策,于1996年基本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
  B) A$ C! v8 G! l+ B, O          二、2007—2008年/ r% Z7 _7 H9 V0 a3 e' `
          2007~2008年的物价持续上涨被称为非典型性的通货膨胀,主要是因为此次持续近一年的物价上涨结构性明显,持续时间不长,且成因也是多方面的。2006年全年我国CPI的上涨率为1·5%。2007年1月的CPI上涨率为2.2%,但自2007年年中以来,CPI出现持续上涨的趋势,2007年5月的CPI上涨率为3.4%,6月的CPI上涨率为4.4%,自此每月攀升.到2008年2月达到此次通货膨胀的高点8.7%,自此开始回落至12月的1.2%。本轮物价上涨的结构性特征十分明显。价格上涨主要集中在农产品特别是肉类,并传导到食品类产品上。2007年末到2008年年中,基础原材料和能源产品价格也开始持续大幅度上涨。2008年一季度,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8%。然而,非食品价格上涨一直处于可控的范围内。同期非食品价格上涨率为1.8%。由此判断,2007--2008年我国经济中出现的物价上涨并不能算作是严格意义上的通货膨胀。我国官方对此称之为结构性通货膨胀,也是将控制物价上涨的目标定位为,防止由结构性通货膨胀演变为普遍的通货膨胀。
9 n1 K0 N. _3 d# b& Z: b% J( f          2007--2008年物价上涨原因有多方面:
: {; ~; [! f, }! v" ^4 q          ①供需失衡,比如食品行业,这是需求拉动型的通胀;0 |& c7 f! n# Q7 _0 R& A7 {& A  g
          ②成本拉动比如原油铁矿等国际价格上升,国内某些行业的价格上涨;; \* M* ]$ ^1 w7 F, y+ P5 E: V
          ③国内投资过热,大量流动性资本流向楼市股市,流动性过剩导致通胀压力加大;
, l7 U+ i* O( W0 _9 t' Q          ④国内突发事故灾难,如雪灾、地震等造成短期物价反弹压力;
- R: E9 D7 V0 N- F$ k8 w          ⑤对外贸易失衡,巨额顺差的长期存在,外汇占款过多,人民币投放多;
) r- V$ m+ B% V" d8 j          ⑥人民币升值预期使得大量国际资本流人国内。治理措施表现在:2007--2008年初,中央银行采取连续14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多次加息、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等从紧货币政策,同时执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主要体现在税收手段的运用,还有对房地产和股市的调控等。6 t, G9 L1 H2 Y) |
          三、2009--2010年
& P+ s  p$ N$ T+ p! R          伴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回升向好,中国的CPI在2009年年末也开始由负转正,而且在2010年呈现出逐月逐季加快的趋势。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3.3%。从具体指标来看,2010年第四季度GDP同比增长9·8%,一改之前逐季下滑态势。但是2010年12月份CPI上涨4.6%,虽较11月份的5.l%有所回落,但是仍高于此前市场普遍预期的4.2%一4.3%的水平,预示未来物价上涨压力仍较大。2010年下半年,特别是四季度,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10年12月4.6%的CPI相比于11月已经有了明显下降,显示出政策措施在调控物价方面的努力已经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全年CPI数字却超过政府之前确定的3%的水平,显示出通胀压力依旧居高不下。! p$ v. P  Y8 b, j! d- g! s& O
          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的原因是复杂的:, m6 Y9 @: j5 E$ z, s
          ①货币超发是推动物价上涨的最根本因素。2010年物价上涨,反映了“适度宽松”货币供应量造成的流动性过剩滞后影响的显现。过去两年,我国累计新增人民币贷款超过17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达到7l万亿元,为当年度现价GDP规模的182%,为同期美国M规模88 535亿美元的124%,成为全球货币供应量第一大国。
( p/ w2 W7 e' i0 G4 l4 l          ②我国现阶段的通货膨胀主要表现为重要农产品和关键生产或生活用品的价格上涨。在食品中,生鲜食品的价格上涨成为推动食品价格总涨幅达到7.2%的主因,居住类价格如水、电、气、油等快速上升是我国当前结构性通胀另一个重要表现。2010年我国居住类价格上涨达到4.5%,为CPI达到3.2%提供了22%的支撑。
' N' u- R: x2 B+ U( Q% A* \          ③成本推进性物价上涨是引发全面通胀风险的主要因素。2010年第四季度,我国重要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价格持续快速上涨。涨幅达到10%以上,我国目前的成本推进性通胀的主要诱发原因来自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动,也即输人性通胀的延伸影响。
# a8 c$ J  x8 b: t- d" }          ④共同理性预期的形成放大通货膨胀效应。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不同,社会公众对物价上涨的感知在2010年第一季度成为社会共同的对通货膨胀的理性预期。至第四季度,有73.9%的受访者表示“物价过高,难以接受”,而且持物价持续上涨预期的比例达到61.4%。随着CPI的快速走高,我国对通货膨胀的共同理性预期开始形成。
! T5 @3 f3 ^9 U' Y- p3 U9 ]" A4 e          通货膨胀预期管理是2010年第三季度以来的金融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中央银行在《2010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明确提出,未来“价格走势的不确定性较大,仍需加强通胀预期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管理的政策措施主要在两方面:一是自201 O年第三季度起,我国货币政策开始转向,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提高利率等政策工具,逐步把货币供应量增速回落到合理水平,同时要控制新增贷款规模。二是正确引导社会公众对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引导并提升社会各界对通胀形势的“正常变化”、“可承受水平之内的变化”、或者“恶化”的判断能力,推动社会形成正确的“通胀心理预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oexam.Com ( 湘ICP备18023104号 )

GMT+8, 2024-6-1 08:07 , Processed in 0.20384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